慈云岭千年古道 藏着多少秘密?

2022-04-03 08:12:27

都市快报

在西湖群山中,玉皇山辈分最大。

它的海拔虽然只有200多米,却有一个十分彪悍的头衔——万山之祖。

玉皇山耸立在西湖与钱塘江之间,远望如巨龙横卧,雄姿英发。

因为年代久远,上山的石阶已经被苔藓之类的植物染成了灰青色。走在古树幽幽的山道上,才是真正地远离尘世。

这条拥有千年历史的石阶山道,现在已经成为杭州市民登山的必经之路。当年,它也曾有过辉煌的高光时刻——这是沟通西湖与钱塘江之间最便捷的古道之一,叫慈云岭古道,下令开凿这条道的人,正是吴越王钱镠。

很多人会有疑问,明明爬的是玉皇山,为什么这里又叫做慈云岭?

山和岭,就像是孪生兄弟,常一起出现。杭州西湖群山连绵,山,是一座一座独立崛起的高峰;而岭,是由较为平缓连绵的山峦组成的。

慈云岭,本是凤凰山与玉皇山的分界岭。古时,人们往来南北需绕行白塔岭或万松岭,翻山越岭,诸多艰难。

根据吴越王钱镠《开慈云岭记》记载,在凤凰山下建立吴越王府后,为了沟通西湖与江干(钱塘江边一处渡船码头,今南星桥一带)之间的交通,“在涒滩之年,后唐同光二年”,也就是公元924年,完成了开凿慈云岭古道,自那时起,这条古道便成为上下码头、往来商贾的通道,繁盛一时。

跟慈云岭古道一起开建的,还有西关城宇、台殿和水阁。其中的台殿,指的是登云台,是吴越王祭天之所。

乾坤一望

两块一模一样的题刻

从山门不远的林海亭顺着慈云岭古道一路往上,五六分钟,即可到达岭巅。

这个季节,一路上草木秀丽、飞鸟往还,岭上有一座迎风而立的六角亭,叫“江湖伟观亭”,跟吴山上的“江湖汇观亭”仅一字之差。江湖伟观亭始建于明朝,边上有一块摩崖题刻,写着“乾坤一望”,一直以来的说法,这是明代开国功臣、著名政治及军事家刘伯温题写的。

刘伯温曾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至正八年(1348年),他曾一度居住在杭州,在杭州待了4年,与许多文人雅士诗文相和,经常登临至此。

凤凰山管理处文物科工作人员说,根据最新研究表明,实际上 ,这四个字并非刘伯温所写,现在已明确,是明代人洪珠题写的。

洪珠,字玉方,号西淙山人,福建莆田连江里人。明中叶著名书法家,善行草。曾在杭州西湖岳王庙墓道前方照壁上书有“尽忠报国”四字。

江湖伟观亭门口,就是老玉皇宫。史书上记载,这里原本的名字,叫慈云宫。

清雍正年间,初建时称为灵官殿,当时殿内供奉着的是名气很大的王天君。清咸丰末年 ,灵官殿毁,而后,浙江巡抚杨昌浚重修了灵官殿,又增辟了玉皇古宫。因殿、宫均在慈云岭上,就渐渐被人们称为慈云宫。民国丁巳年(1917年),慈云宫被一场大火焚烧殆尽 ,紫东道人便在此处开山劈石,重建了玉皇古宫,又称老玉皇宫。

巧的是,前面说到的“乾坤一望”题刻,在老玉皇宫内,也有一块几乎一模一样的,同样是洪珠所题。

为什么会有两块题刻?大胆设想,慈云岭古道曾在历史的变迁中变过位置,因为改道而刻制了一块一模一样的石刻。至于哪块才是原刻,并没有史料可以证明。

慈云岭造像

这里原本有一座资延寺

继续顺着慈云岭古道一路往南,路分两条,一条往上去往玉皇山顶,一条往下通五代摩崖石刻。

走过老玉皇宫门口,拾级而下,大概走十来米,能看到一个环境清幽的小院落,门前匾额上写“吴越瑰宝”四个大字,彰显了它的身份。

进门,岭南山坡上有五代时期的石窟造像,共两龛七尊,这是目前西湖景区保存较为完整的石刻造像。

造像上部及龛楣中,雕刻有飞天、七佛、金翅鸟等,北侧较小的地藏龛中,是代表“六道轮回”的人物。

虽然经历了上千年的时光流转,大部分已严重风化,但仍能较为清晰地辨识部分出来。

造像边,有一块“佛牙赞”摩崖碑,用篆书刻有“新建镇国资延遐龄石像之记”。2020年10月31日,杭州几位金石爱好者在多方考证后,比对其它相关摩崖,确证原刻中的“遐龄”,该是“禅院”二字,碑额原文应为“新建镇国资延禅院石像之记”十二篆字。为什么一块碑上会存在两套文字重合?原本这是一块造像记,相当于这组造像的说明碑,到了北宋宋仁宗时,将原本的造像记磨掉,改刻为“佛牙赞”,原碑文信息丢失。

也就是说,这里原本是一座寺庙,叫资延寺。慈云岭造像就是寺内的一部分。

南宋《咸淳临安志》中有记载,“上石龙永寿寺,在慈云岭下,天福七年吴越王建,旧名‘资贤’,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寺与石龙相接,山石突出宛如龙首,故名。石崖上刻仁宗皇帝御制‘佛牙赞’,咸淳元年改为尼寺。”

或许是由于音近,在《咸淳临安志》中,将原碑中的“资延”记为“资贤”,其实“资延寺”才是吴越国时期创寺之初的“官方法定”名称。

石龙洞造像

杭州地区唯一的千佛龛

慈云岭造像的院子里,不出门,右手边有一扇侧门,穿过古树藤蔓掩映下的石径,步行大概5分钟,就到了石龙洞造像,这里人迹罕至,即便是登过玉皇山多次的人,也很少会寻到这里。

根据现场解说石碑介绍,石龙洞造像开凿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凰山管理处文物科工作人员介绍,根据目前专家最新的研究推断,石龙洞造像开凿的确切年代其实还要更早,可能也是五代时期,是慈云岭造像的后续,但仍需考证。

石龙洞造像的位置为将台山南坡,玉皇山慈云岭右侧。石龙洞所在地又称为下石龙院,从慈云岭(上石龙院)至吴越郊坛这一路线,俯瞰起来就好似一条石造的巨龙逶迤盘旋于玉皇山,“石龙”一名正是由此而来。

石龙洞造像均围绕天然的石龙洞排列,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下面为三世佛雕像;还有罗汉诸像、观音像、力士像等。虽然历经千载风霜雨露的侵蚀,这些石刻佛像仍然轮廓分明。

这里最有名的是石龙洞口西南向的一块巨岩上,密布排列整齐、壮观的千佛造像,所以石龙洞又称千佛龛。

依岩势而凿成,壸门式龛高1.7米,宽1.96米。3平方米多的地方有500多尊佛,号称“千佛”。大的约手掌大,小的只有拇指大小。像这样密集型刻得又较小的千佛龛,在南方并不多见,是杭州地区唯一的一座千佛龛。

另有一菩萨像和金刚力士像。菩萨龛呈拱券形,像高0.85米,全跏趺坐式,须弥座高0.57米,束腰刻壸门,身后背光饰火焰纹。金刚力士像高0.9米,披甲站立,右手作无畏印,左手执宝钺,风格与慈云岭造像主龛的金刚力士十分相似。这也是专家们判定这组造像的开凿年代为五代时期的原因之一。

石龙洞造像崖壁上,有宋代皇祐癸巳岁(1053年)草堂僧慎微刊刻的《心印铭》一篇。原文系唐代文学家、翰林学士兼太子侍读梁肃所撰,是有关佛教哲理的一篇长达三百余字的文章,此碑字体属于楷书,清丽逸秀,保存完好。

除了难得一见的千佛龛,旁边还有十六罗汉造像(也有说法是十八罗汉,另两尊有损毁,较难辨识)。

石龙洞造像位于吴越郊坛的边上,于是就有许多人猜测千佛龛是吴越王钱镠开凿的,不过这些猜想,目前还没办法验证,石龙洞造像留下来的记载实在太少了。

但也正是因为这里是一处难得的秘境,造像才得以较为完好地保留至今。

标签:

关闭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