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在艮北新城,一条700米长的环形“空中跑道”成为杭城又一条标志性的“网红跑道”。这是上城区以亚运会为契机,携手前世界体操冠军李宁,创新投融资模式开发的首个PPP模式体育综合体项目。记者 李忠 摄
杭州日报讯 杭州,山水形胜的人间天堂,人文炽盛的江南古城。
随着亚运脚步渐行渐近,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的杭州,正敞开怀抱,迎接八方宾朋。
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亚运攻坚”建言献策。民情、民意,在这里汇集;信心、共识,在这里凝聚。
“亚运之城”走向世界
从获得亚运会承办权的那一刻起,杭州一直在准备。
市人大代表、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得红说,亚运将近,一种属于体育的热烈氛围冲淡了疫情的阴霾。前不久,在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掀起了一阵“亚运风暴”——3000余名在校学生参与了亚运会志愿者选拔。“尽管要求十分严格,最终还是有800位学生被预录用。”
作为高校老师,徐得红早已适应了紧锣密鼓的赛事筹备过程。作为市人大代表,站在全市的高度提建议,徐得红还是头一遭。今年,她格外关注杭州引才与留才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特定人才的需求。“我本人就是引进人才。”徐得红认为,亚运后杭州对人才的吸引力会更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从注重“招来人才”,向更注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转变。
伴随着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杭州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亚运效应”逐步显现。市政协委员、隐士音响(杭州)有限公司CEO戴中天建议,以亚运为契机举办海上丝绸之路专展。“杭州作为南宋都城,以及丝绸、茶叶、瓷器的重要产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位28岁的年轻委员表示,海上丝绸之路的沿路国家,均为亚运会的参会国。通过举办专展,可以提升中国与参会国之间的友谊,提升杭州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蕴,传达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美好愿景,可谓是一举三得。
“亚运精神”闪耀文明之光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绿色低碳城市的建设。全球不少举办过奥运会、亚运会的国家,在国际赛事促进主办城市成为国际绿色低碳城市中都有很好的经验和案例。杭州也不例外,亚运会筹办过程中,处处彰显绿色低碳理念。
“良好的生态基础和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使得杭州具有成为国际绿色低碳城市的实力和能力,杭州亚运会的举办,更是放大了此成效。”不少代表委员都建议,将亚运绿色低碳办会成果、理念和方式加以提炼总结,梳理杭州在全球具有领先示范的低碳绿色典型案例,进行全球推广宣传,树立杭州国际绿色低碳城市的形象。
成功举办亚运会也取决于主办城市一流的市民素质、一流的人文环境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市人大代表鲍雄亮说,杭州围绕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要大力开展“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她建议杭州设立“文明行为促进月”,加大对文明创建的宣传力度和奖惩措施,把城市精神品格转化为每个市民的丰厚滋养和自觉行动。
“文明城市创建不仅是迎接亚运,更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我们要创建的不是‘一时文明’,而是建立在完善制度和公民素养之上的长期文明,是蕴藏于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之中的实质文明。”鲍雄亮说,未来可以期待,未来值得期待。杭州亚运必将在亚运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亚运遗产”传承再利用
亚运作为一场大型综合性赛事,对提升城市能力有着深远影响。如何进一步加强亚运场馆综合运营,助力杭州打造国际赛事之城、会展之都,成为杭州亚运的特色成果之一。
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党员叶虹提交了相关建议。“北京奥运会规划建设的国家会议中心,赛期作为广播中心和比赛场馆,结束后改造成会展综合体,产生了很好的效益。国外也有很多赛后场地再利用的经验做法。”叶虹表示,亚运场馆实现赛后可持续利用,对提升杭州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打造赛事之城IP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提前做好顶层设计,结合市场需求、市民需要,统分结合、综合施策。
如今,杭州亚运场馆已陆续建成,奥体中心、电竞馆、马术馆、射击射箭馆等也都各具亮点特色。叶虹建议,要利用现有专业高标准场馆优势,拓展城市体育+X产业新空间,打造以体育为主题的城市休闲综合体。
“亚运遗产包含通过举办亚运会,为公众、城市和区域发展带来的长期收益。”市人大代表郑丽萍说,用活用好“亚运遗产”,发挥亚运盛会的牵引作用,有助于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看得见、摸得着的亚运场馆,正是最直接的亚运遗产。”她建议杭州推出亚运旅游专线打造网红打卡地,激发场馆专业活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深入挖掘场馆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迎着亚运的东风,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杭州一定能谱写更加璀璨的新篇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