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增加车位?加装电梯怎么加?…… 采荷街道回应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2022-03-05 07:24:45

采荷老旧小区改造引发热议 橙友留言500多条

“放眼上世纪的杭州,拥有小区公园和池塘的(大型居住区),采荷无疑是最早的那个。”橙友“9732”说。

采荷第一批居民楼,建于1985年。如今,37岁的采荷,即将迈入新的“未来时代”,包括但不限于推进建设校社融通的未来学校、在老旧小区探索酒店式管理等。

3月3日,我们报道了《采荷9个社区17个小区 计划两年内完成改造》,引起读者热烈讨论,全媒体平台的留言量500多条。

采荷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有人提到了采荷的池塘,这是采荷居住区的最大特点。

采荷的池塘,主要指红菱、洁莲社区里的两个,水域面积大概有1.5万平方米,比两个足球场还大。

这么大面积的池塘,是什么时候挖的?除了优美的景观公园,采荷还有哪些配套设施受大家关注?

从“盐担儿”到蔬菜基地

采荷的池塘原先是用来浇灌菜地的

根据《采荷街道志》记载,采荷地域在隋唐时期是江边滩涂,经历代先民修坝筑塘,始成耕地。百姓慢慢在此定居安家,煮盐种菜,是“清泰门外盐担儿”的由来。

宋代,采荷以“东门菜”著称杭城。历经元、明、清600余年,百姓耕作不息,使采荷成了“菜垄花开满地金”的菜乡。

清末,江水改道、海塘变迁,采荷的盐田慢慢少了,但菜市仍盛。新中国成立以后,清泰门外包含采荷一带,是杭州的蔬菜基地。

采荷菜地的形象,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

1987年,当时37岁的黄阿姨是杭州纺织厂的干部。那一年,她分到了一套单位宿舍,就在采荷街道的红菱社区。

朝南的房间,推开窗子就能看到底下的池塘。

“刚搬进来时,底下没公园,有点乱糟糟,因为原先这里是菜地,为了造房子征用了农民的土地。菜不种了,地就荒废了一段时间。”黄阿姨说,“我儿子那会儿上小学,喜欢到楼下挖土回来种葱,写的作文也常跟葱有关。”

在小区房屋盖起来前,采荷没有“景观池”,只有“灌溉湖”。农民种菜,挑着桶就近去池塘里装满水,就可以浇灌菜地了。

这么说来,难道采荷的池塘,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了?

池塘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

引官河水,与贴沙河相通

为了追溯采荷池塘的出现时间,我们在浙江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找到了杭州的历史卫星地图:

上世纪60年代,现在池塘的位置,是平地。

上世纪70年代,池塘出现了。

也就是说,红菱、洁莲社区的池塘,造于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

在那以前,该地域的农民种田,主要引官河水。

官河流经现在的双菱路,据称明朝时就有了。由于当时疏于管理,河流问题不少,官府出面治理,便有了“官河”一说。

老一辈的人在采荷挖池塘,引的便是官河水。不过,池塘凿出来后,到1985年采荷建小区,修双菱路时把官河拦截,导致河水不活了。

再后来,政府增设水泵,将贴沙河的水定期换到官河里。所以,如今采荷的池塘水与官河、贴沙河是流通的。

黄阿姨搬到采荷没几年,楼下就开始建亭子、铺草地、种树,有了公园的模样。

多年下来,池塘边的景观一直在变化。采荷街道多次对居住区环境进行整治提升,在水里种荷花、建喷泉,在公园里植树、设健身点、修凉亭、立人文小品……增添了很多“城市家具”。

荷花、景观喷泉,都是提升小微水体自净能力的“神器”。不仅如此,去年,池塘的水面上还多了一款“飞碟”装置,能自动将枯叶等水面漂浮物吸进“口”中,并可以24小时工作,一天可以收集约20公斤的水面垃圾。

池塘有了“水质守护者”,水变得更清澈了。

接下来,采荷街道还计划通过截污控源、水岸同治、激活水系、生态修复,切实提高小微水体的自净能力,将三个池塘打造成清澈秀美、生态自然的滨水城市景观。

2020年,采荷街道通过线上征集的方式,为两个池塘取了名字:北面的内池塘,叫“采莲湖”;南面的外池塘,叫“采菱湖”。

采荷街道工作人员说,除了这两个池塘,采荷还有一个小池塘——芙蓉湖。不过,它没有正式命名,体量也更小些,大概3000平方米,在芙蓉社区采荷新村边上。

如今,每当有客人来到黄阿姨家中,都会羡慕她的“景观房”。

黄阿姨也很中意此处的风景。早晨起来,到窗户边深吸一口气,看看公园美景;晚饭吃好,下楼到公园里散步,与邻居聊聊天。有时候,还能听到别人的歌声,鸟儿优美的啼叫声……

12下一页全文阅读

标签: 最关心的 采荷街道

关闭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