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缘转变到“趣缘”另类“老来伴”满满幸福感

2022-03-04 10:09:34

近些年,各地抱团养老的案例层出不穷,近的有杭州临平区瓶窑镇一对老夫妇把自家的三层小别墅拿出来,邀请志同道合的老年人一起同吃同住,抱团养老;在天津和广西北海,有当年的知青抱团养老,重返“集体生活”;在四川成都,有5位单身阿姨,合伙买了大理某处老宅,重新装修改造,共同迎接养老新生活……

在老年人的生活中,为何陪伴如此重要?记者采访了相关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的专家。

抱团养老

已从现实火到荧幕

在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浙江晒福社会工作服务研究院院长沈宣元看来,抱团养老之所以在这些年持续火爆,还有类似故事搬上荧幕,主要有三点原因。

首先,和时代发展有关。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建立在多子女的社会背景下,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甚至成为时代主体,同时,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一个孩子要照顾4位老人,会顾不过来。“很多老人本着不给子女添麻烦的初衷,为了让子女过好自己的生活,便主动为自己的养老寻找出路。”沈宣元说,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也皆大欢喜。

其次,抱团养老符合时下大众追求的个性化、多样性的养老需要,是一种补充式的养老方式。沈宣元说,如果把老人送往养老机构,部分子女心理上多少会有些负罪感,担心被别人说“对长辈不孝”等,但是抱团养老既让老人觉得自由,又容易让子女接受,是个双赢选择。

再次,如今时代发展,人的思想观念也得到极大释放,崇尚自由、个性化的养老方式,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旭升认为,养老方式从传统的以依靠“血缘”关系为主,逐渐扩大到“趣缘”,即选择和自己兴趣相仿的人一起养老。张旭升多年来持续关注全国各地抱团养老模式,同时研究城市互助养老,他表示,这样的转变是可喜的。

虽然方式众多观念相近才能持久

张旭升介绍,民间抱团养老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此前开头提到的几种,南京还有一个“金陵彩虹网络电视台”的团体。这群老人很多是上老年大学时的师生,有知识、有文化,他们更多侧重于“文化抱团”,比如组织电脑、微信、航拍和影视制作的学习交流会,组织采风活动并将采风内容进行影视制作,或是一起组织文艺表演活动,进行公益演出等。“这类抱团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且皆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不涉及日常吃住,各自既相对独立又有具体联结,相对而言更具可持续性。”

而像余杭区瓶窑镇的朱大伯邀请大家自己家里结伴养老,人员流动较大,也容易产生矛盾。其一,老人们来自天南地北,住在一起前彼此互相不了解,缺乏基础认知和判断;其二,经济状况和价值观念迥异,容易因为琐事产生分歧,消磨掉最初的热情。其三,大家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有的还是拼房,缺乏独立空间,也容易放大和激化矛盾。

相对而言,有共同经历的知青抱团养老,重返集体生活,则是在有相同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展开,彼此知根知底,情感联结较多,相互间更能包容,遇到事情会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或是互相妥协,对知青这个群体而言较有吸引力。

早在2018年,日本NHK电视台播出了一部7位单身老太太组团养老的纪录片,这在当时引起全世界关注。张旭升表示,日本这些单身老太太价值观相近,虽然住在同一栋公寓楼,却又分别在各自的房间,既能互相陪伴和照应又能保证独处空间,是理想的抱团养老模式。不过,这样的抱团养老是基于相互照应,而非照护,适用于身体相对健康的老人,一旦出现重大健康问题,还是得求助医院和专业康养机构。

鼓励各种尝试各种模式探索分层分类养老

沈宣元说,另一种值得关注的模式是“老来伴”,即异性“同住式养老”。“两人商量好住在一所房子里,但不以男女朋友或再婚的形式相处,他们可能更像是好朋友。”沈宣元说,一些抱团养老方式,不仅超越血缘关系,也越过婚约关系,这恰恰说明,人们的养老观念越来越开放和多元。

张旭升认为,抱团式养老要想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有几点共性可供参考,比如参与的人员之间要知根知底,志趣相投;经济、价值观念没有相差太大。如果吃住都在一起,应尽量避免人数太多,各自有独立空间。还有最重要一点就是,互相包容迁就。

在沈宣元看来,抱团养老现在早已超越候鸟式分时度假的范畴,也不仅是在农村买个房子养老这么简单的概念,不论是什么形式的抱团养老,尽管可能还存在伦理道德、法律方面的潜在待解决的问题,但都应该鼓励其充分发展。这种尝试和探索正向世人展示这样一个趋势——老了也应该有美好的生活。政府或可考虑如何推动推广,创造一个新模式,继而探寻分层分类的养老方式。

标签:

关闭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