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站云谷:有限空间延伸无限可能

2021-12-27 07:48:16

杭州西站“云谷”效果图

杭州日报讯 亚运脚步渐近,重要交通配套工程正紧锣密鼓推进。随着站西II标疏解通道的全线贯通,杭州西站枢纽,这一城西科创大走廊吸引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支点,也正从梦想照进现实。

“在空间使用、站城融合上,杭州西站是全国高铁交通枢纽的典范。”在筑境设计建筑师、杭州西站设计团队成员戚东炳口中,一条横穿西站东西、串联站房上下的“云谷”,正是西站创新的主轴。

这条长450米的廊道,是如何盘活杭州西站地下三层、地上五层共51万平方米的偌大空间?今天,我们联合西站枢纽设计方之一——筑境设计推出“高质量、共富裕——走进重大项目一线·杭州西站枢纽”系列报道第四篇,感受云谷“四两拨千斤”的创新魅力。

枢纽里的枢纽:

中央换乘腾挪“站城融合”新空间

“在站房南北两端做130万平方米的地上开发,这么大的城市开发体量,在国内外都很少遇到。”大体量带来了站城融合的新课题,筑境设计上海一院建筑二所副所长戚东炳回忆,云谷的诞生,就是在如此条件下做的一次水到渠成的“双向奔赴”。

传统火车站的车辆轨道线,就像肩靠着肩“排排坐”,这让站房和哑铃一样,两端必须留出大量交通换乘空间。杭州西站将湖杭场、杭临绩场两个车场拉开,中间多出的空间,可以做绿化景观,实现“绿水青山园中站”的愿景,更是“站城融合”的一个突破口:乘客从两场之间进站换乘,南北两端留给城市综合开发。“西站南北综合体与站房之间的距离非常近,这也让站与城的无缝衔接变得更加容易。”

这个突破口,就是“云谷”。它的设置,不光腾挪出了“站城融合”的新空间,将传统的“两端进站”化零为整成“中央进站”,也让云谷成为西站这个“大枢纽”里的“小枢纽”。

“云谷并不是一条线性长廊,而是一个囊括了地铁层、广场层、轨道层,联通候车层的换乘系统。”戚东炳描述,进入云谷,由于站场拉开,阳光透过拱形玻璃穹顶,可一直射进地铁层。上扶梯进入广场层,通过各种接驳方式而来的人流,在这一层被集中在云谷中部,再上这里的8台扶梯,通向高架候车室安检区外,回头就能过安检。“乘客通过云谷直接从中部上候车层,无论要到哪个站台候车,都不用先绕到站房端部,再跨越两三百米去找自己的站台。”

而不久前定名“云尚观澜中心”的西站雨棚上盖项目,云谷也成为它链接外界的纽带。乘客可以从铁路线路下的停车场,通过云谷直达盖上,这条“专属通道”也让云谷成为能到达西站站房各个角落的超级枢纽。

重构中的重构:

人际互动激发西站枢纽新活力

根据贝托里尼的“节点-场所”模型,车站主要包含两种价值:节点(交通)价值、场所(精神)价值。传统车站往往着墨前者,但如今,人们在实现出行方便的同时,也希望能达到精神感官层面的满足,这也成为衡量一座交通枢纽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甚至关乎城市形象。西站枢纽所要做的,正是达成节点与场所价值的平衡,在交通高效率运转的同时,让站房变得更舒适,让出行变得更美好。

“很多车站在外立面上设计得很有特色,但在内装上都是标准化的,而多数乘客从地铁进站直达候车厅,可能没有机会看车站外立面,室内空间对他们来讲印象更加深刻。”筑境设计站城融合研究中心主任郭雪飞介绍,如何让乘客从西站内部,感受到杭州气质?位居西站中心,云谷也成为彰显云城、杭州形象的绝佳场所。

如果要选一个地方,从内部综观西站,云谷是最好的选择。站在云谷的广场层,向下可以看到乘客进出地铁,往上可以看到高架候车层川流不息的人流,还能看到停靠在轨道层的高铁列车,“所以它视线上有很好的互动性,上上下下的人的视线是有交流的。” 郭雪飞说。

“西站不仅是火车站,更是杭州人的生活场景集聚地。在西站,可以是出行,也可以是工作、创业、社交等,有很多外延。”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伟强说。多样活动和不同体验在云谷这个精神场所空间的每个界面得到集结和精心组织,乘客对西站内部空间的感受立刻丰富起来。

具体能在西站里做些什么?相关工作也正紧锣密鼓筹备中。今年10月,杭州西站“公众服务品牌标语”“群众期待的首批数字化应用服务场景”相继诞生,将有可能在明年西站开通时实现,包括西站点点通、问路找西西等项目。

互动场所还在向站房外延伸。云谷东西两侧,被定义为“半室外空间”,不仅是站房内外的过渡,也是站房空间的延伸:自然光能直接照进来,室外的空气也能通过云谷流进站房,配合拱形的玻璃穹顶以及其他的景观、灯光,“我想未来很多来坐车的旅客,甚至是当地居民,会特意跑到这个空间来拍照打卡,他们就能记住杭州西站,记住杭州这座城市。”郭雪飞说。

标签: 西站 空间

关闭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