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心南路景色如画 记者 唐柯 摄
金城路上造型各异的城市雕塑 记者 范方斌 摄
萧山日报讯 一座城,一条路,一段历史。每座城市都会有标志性的道路,它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并随着城市历史积淀砥砺前行,承载起城市的非凡荣耀。
有人说,要想感受萧山这座城市的繁华景象,去市心路和金城路转一圈就能直观感受到。已开通的2号线、5号线,市心广场、银隆百货、开元名都……这些在萧山市民心目中有着地标性质的建筑,都位于这两条道路边上。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灯火阑珊,一纵一横的两条主干道,见证了萧山城市的发展,仿佛一出活的历史剧。
62岁的市心路,记录半世纪萧山史
“你看,这是我十几岁的时候,在市心路边上拍的照片。”采访蔡阿姨的时候,她从一方铁匣子中拿出一张泛黄到模糊不清的照片,照片中依稀可见扎着两只马尾辫的小姑娘,倚在电线杆上,边上隐约可见马路的痕迹。“那个时候说要修市心路,可是个大工程,大家都很激动的。”
对于萧山人来说,市心路从当年简易碎石路到如今宽阔的双向八车道,不仅是一条南北向的交通要道,更是萧山半个世纪历史发展的记录者。
萧山第一条柏油马路
60多年前,萧山城区开建第一条柏油马路,就选在了市心路。
听老一辈人回忆,那时的市心路,是萧山人靠着肩挑、人抬的造路模式,将市心路一点点的拓宽开来。曾经萧山城区面貌街巷狭窄、道路凹凸、破败凋敝,“一根肠子通到底”是昔日百姓对市心路最形象的比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市心桥畔,南北走向,唯有既窄又短的“两弄一街”(北街弄、衙后弄、南街),青石板凹凸不平,交通不便。1958年底,县城道路建设拉开序幕。到1962年,终于建成一条全长988米,宽21米的柏油马路。路因桥得名,县城第一路——市心路,应运而生。
20世纪60年代初,市心路几度实施向南延伸拓宽。沥青路面替代碎石路,种植梧桐行道树,安装路灯,临路建楼,店铺集聚,初现商业街端倪。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心路建设掀起南伸北延的高潮。1984年延建市心路南段,路面宽27米,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行人道,是城区首段按功能分切的街道。随后,又两次延长扩建,实现与03省道相衔接,南端出城难的“瓶颈”迎刃而解。
而就在上世纪70、80年代,沿着市心路两侧,萧山电影院、钱江饭店、市心广场拔地而起。其中,萧山电影院是当时全省县一级范围内最大的建筑,也是时萧山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电影院。
“萧山有了电影院,在那个年代还是很新潮的。”黄先生回忆,“那个时候的情侣都爱往电影院里跑,虽然是黑白电影,但是大家都爱看。”市心电影院一经开放,与时代同步的巨制“新片”,无一落下。在“电视机”还有些许匮乏的年代,排起长龙入场观影,千人场地,座无虚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心路几度北延。1993年3月,兴建市心中路。越厂区,迁民房,建立交,筑桥梁……至1995年5月,建成一条长3.62千米、宽58米,双向六车道,南接市心南路(萧绍路),北至北塘河的市心中路,成为当时城市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993年10月,动工兴建市心北路。到2000年5月,全长2.28千米、宽58米,南接北塘河桥,北至解放桥,接通城市新区和连接机场路的市心北路建成通车。2002年1月,市心北路再次延伸拓展,全长3.1千米,南起解放桥,北至先锋桥。像一条舞动的巨龙,纵贯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世纪城,直抵钱塘江南岸。自2006年6月起,兴建庆春路过江隧道,全长4.18千米,双向四车道,实现钱江世纪城与钱江新城无缝对接。
这条北接庆春过江隧道、南抵萧山市中心的市心路,分市心北路、市心中路、市心南路三段,终于成为贯穿萧山南北的主干道、“中轴线”,连接新老城区的交通“大动脉”。
123下一页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