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岗先培训 阵地在基层 “三访”结束,100位新任公务员交出首份为民答卷

2021-12-06 07:59:34

杭州日报讯 千头万绪的基层矛盾中,如何找准方向为民办实事?数字赋能带来的流程重塑,又引发了哪些思考?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还有多少内涵留待挖掘?

10月25日到12月3日,杭州市委组织部对2021年新录用公务员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岗前培训。随着暗访、接访、走访的“三访”集训圆满结束,100位新任公务员各自交出了首份答卷,也更加深刻理解了“好干部要到基层历练,好干部从基层磨砺中来”的前辈嘱托。

学而不厌,为民不倦。带着这些收获与思考,他们即将赴任,踏上漫漫赶考路。

找准问题源头

要发现更要能落实

不去实地,就察觉不到问题所在。高楼边沿摆放花盆、电动车私拉电线、消防通道占道停车、施工现场管理松懈……一桩桩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关乎着居民的幸福指数。

暗访期间,新任公务员以小组形式,每天跑三四个地方。社区、学校、大厦、沿街商铺……任何可能存在问题的地方,都是他们为民服务的起跑点。

短短一天半的时间里,第四组的问题笔记写了满满几大页。“有垃圾分类的、公共设施占用的,还有工地噪声扰民的……我们找到负责人,希望社区能与物业和网格员及时沟通,给大家一个反馈。”

找到了问题所在,才能明确努力方向。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尽最大努力将问题整改好,给群众、给社区一个满意的答复?通过实践历练,新任公务员们表示收获良多。

“两周的基层暗访下来,我们也更加理解了基层工作者的辛苦。”第九组新任公务员谢佳说,“党建、人大、群团、统战、宣传文明、民生帮扶、企退人社、计生防疫等等叠加在一起,实际上是一大摊子事。有个社区书记告诉我们,每位网格员对接的服务居民多达200户。”

人手有限的情况下,基层治理要怎样提质增效?谢佳觉得,一方面要在党建引领的前提下,寻求社会组织、公益机构的长期合作,另一方面则是居民自治“动起来”,强化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双管齐下才能达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倾听群众心声

要热情更要讲方法

基层治理无小事,集中了民意矛盾的调解工作尤其如此。既要安抚情绪听事实,又要巧解矛盾化干戈,非常考验新任公务员的处变能力。

化身调解助理“上岗”的第一天,第一组成员就碰到了一件堪称棘手的“陈年旧案”。“表面看是房东与租客之间有矛盾,仔细了解后却发现涉及住建、规划、住保房管局等多个部门。相关政策的追溯甚至要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换约续租’。”新任公务员刘逢源解释道。

望江街道同心圆工作室接访的这起旧案,让负责人陈全江很是苦恼。“租客是困难户,也想尽快搬出,无奈存在诸多困难;房东去世后,继承房产的亲属上诉催搬。事件一度陷入僵局。”刘逢源没有被困难击退,先是条理清晰地对事件进行速记,再找相关人一一核实。

短短几天,新助理们有条不紊、热情周到的处事表现,令工作室的老同志们刮目相看。“本周我们会协调各方坐下来进行一次会谈,顺利的话,这事会有一个结果。”陈全江欣慰地笑了。

相对于调解的复杂,高频次的窗口服务则考验一个方向的专业熟练度。在萧山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第八组成员挂上实习牌照,分散到问询导引、24小时自助区等岗位,从近距离为民服务中感悟使命担当。

“刚开始我们观摩窗口的工作人员服务,渐渐克服了业务不熟的心理压力,也知道了与群众打交道光有一腔热忱是不够的。”新任公务员孔馨俪补充道,“数据跑代替群众跑的转变,对多部门协同处置复杂事项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实际上是要求我们比他们先跑一步。”

其他组员也认为,“三访”锻炼了团队合作的能力。涵盖170多项便民事项的24小时自助区,更让新任公务员们深刻意识到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价值。“虽然这样便利了,但我们还需要保留人工窗口,为无法跨越数字鸿沟的人提供帮助”。

12下一页全文阅读

标签: 答卷 为民 阵地

关闭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