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在8000年前的史前时期,有个小伙跑到河边发呆想心事。失恋了?事业前景、工作难题?原因湮不可考。
溪流淙淙、水光闪闪。
他突然发现:岸边几块石头,在水流和沙子冲磨下,像恋人一样,个个体态丰盈、晶莹圆滑。
小伙顿悟了一个道理,影响时空甚广。
他可能是玉器世家传人,如何把玉器做好,在河边踟蹰,顿悟了水滴石穿。
几千年后,一个叫孔子的人对此也有所感悟,在《论语》里注进了一句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但这个哲理,早孔子几千年的史前人类早弄明白了,比如杭州的良渚人。
其实,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都来自人类对大自然的感悟。比如相传在苹果树下,牛顿悟出万有引力。
11月20日,橙柿互动推出一篇报道《三个杭州“姑娘”和一段良渚早期历史》。
不少网友惊叹:5000多年前,在生产力那么低下的年代,良渚人是如何攻克技术难关,制作出这些精美玉器的?
当天晚上,央视一套推出大型考古探秘类栏目《中国考古大会》。节目第一期,就聚焦良渚。
挑战5000多年前良渚玉器加工绝技
现代玉器雕刻大师感慨“我办不到……”
《中国考古大会》首期节目的主要桥段,就是追溯一门良渚的神秘技艺。
1986年,良渚反山遗址面世,发掘出一件玉琮,天圆地方,分量奇重,足足13斤。
深埋数千年后,考古人王明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和队员刘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第一次与它面对面。
两人无比震撼:这是一件大玉琮,外方内圆,神人兽面的“神徽”很“迷你”,比一枚邮票略大。
为验证它的制造难度,《中国考古大会》在节目现场,请来了大咖级玉器雕刻师刘忠山,来了个现场挑战。
所用雕刻工具,是5000年前良渚工匠所采用的燧石。
原来邮票大的原始神徽图案里,在一毫米宽度内,雕刻出六条细如发丝的纹路。节目现场,为了降低技术难度,雕刻师把邮票大的原始神徽图案,放大了足足三倍。
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好难好难,过程中,稍微操作不好就会跑刀。
无数次重复后,刘忠山宣布放弃。
他感慨说,用良渚人的方式,雕刻这么小的神徽,“目前来说,我办不到。”
5000年前的良渚人是怎么做到的?
123下一页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