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有一位博士后“海上钢琴师” 创造了很多个“第一”

2021-11-17 07:54:42

把百米高的“大风车”插入大海

都市快报讯 在杭州,有一位“海上钢琴师”——他出生在海滨城市台州,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海上风力发电技术,最终靠着研发新型风电基础技术,突破我国在海洋发电上的诸多技术壁垒。

他便是2016年被拱墅区作为人才引进,入驻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院博士后站,今年被评选为“浙江省优秀博士后”的85后何奔。

创造了很多“第一” 技术已经开始走出国门

利用海风发电,我国直到2009年才有了第一个海上风力发电站。工作的“大风车”一般高度超过百米,有3片扇叶,一般长度在50米左右。若要把风车插入大海里,需要穿过几十米深的海水和十几米深的淤泥层,最终固定在坚硬的岩土层中。为了支撑这个庞然大物,往往需要在底部安装一个“稳定器”,确保它即便身处恶劣环境中,依然能稳如泰山。

这就为科研工作提出了一个大难题。而博士后何奔的研究,又是其中最难的:简单来说,就是让“大风车”的架子可以直直地插入海底,无需额外为它搭建支撑结构。这个技术叫“单桩基础”。

与传统的三桩及多桩结构相比,这项技术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施工时间能够从30天缩短到7天,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其次,单桩可以节省近三成钢铁。

目前,这项技术以及拓展的新型基础已经在辽宁、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海域得到广泛使用,且创造了多个“第一”:世界首台海上风电大直径单桩-桶组合基础、我国最大直径和最大吨位的海上风电超大直径单桩基础、世界首台植入单桩基础、我国最大水深海上风电超大直径单桩基础……

有人说,海上风力发电是海洋上的“印钞机”,一根“大风车”旋转一圈足够一个家庭一天的用电量。我国的海力发电技术已是世界领先水平,近几年,何奔的科研,开始往更深的海、更广阔的海域迈进。

何奔目前在做的科研课题有10多个,“很多科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一年两年甚至五年也无法解决。”同样多的还有他负责的施工项目。目前,何奔团队的技术已经开始走出国门,服务于东南亚及欧洲等国家。

12下一页全文阅读

标签: 博士后 有一位 海上

关闭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