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区因为报不出解纷案例犯难?只因“调解天团”太给力!

2021-11-11 07:55:25

杭州日报讯 “0”——看着这个大大的“鸭蛋”,上城区司法局彭埠司法所所长张勇挺犯难。

每周,各基层社区要向上城区委政法委报送两例调解纠纷案件。可彭埠就是报不出,为什么?

原来,这个街道几乎所有调解纠纷案件都被一支“助力团”给“垄断”了——这支从2018年成立的全区首个化解纠纷“助力团”,吸纳了各行各业热心公益的专业人士,包括本土乡贤、专职律师、聋哑翻译老师等,进一步拓展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深度和广度。

“面子大”的乡贤

助力“四社联动”整体征收“零”投诉

“老柴来调解,我们服。”在彭埠街道章家坝社区,一有纠纷,提“老柴”就好使。

“老柴”全名叫柴水樵,今年73岁,他是土生土长的章家坝人,当过治保主任、民兵连长,后来在社区从事调解工作,退休后又做起了交通协管员。热心肠的柴水樵,还是杭州最早的“和事佬”之一,前前后后干了30多年调解工作。

章家坝是彭埠最早拆迁的社区之一,而这一拆就是许多年,因此也纠纷频生。柴水樵最常调解的纠纷就是拆迁分配问题。比如此前有户人家,母亲名下的老房子被纳入征地拆迁范围后,四兄妹原先也达成了对于这套安置房的归属共识;但当正式的回迁安置政策出来后,货币化安置价格让四兄妹产生了家庭纠纷,无奈之下找到了彭埠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

眼看矛盾愈演愈烈,柴水樵了解情况后,摆事实、讲道理,又采取“背靠背”的方式,打出“情感牌”,分头与四人进行谈话。几经波折,最终各方达成一致协议,为这场家庭纠纷画上圆满句号。

虽然也有上门去调解吃“闭门羹”的时候,但是“乡里乡亲,人头熟,大家大都还是‘讲面子’”。

自从2007年彭埠开始了大面积城市化之路,拆迁上万户,交地上万亩,城市化推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特别是在2017年启动“四社联动”整体征收工作,涉及五堡、六堡、七堡、红五月四个社区近7000家经营户,户籍人口超过1万人……五堡社区老书记高志云,彼时担任社区拆迁大队组长,“每天一拨拨人搬着凳子上门来。”

“居户讲法律,农户讲情面。”他总结了一套自己的“调解秘籍”:听、析、劝,“先要学会听,摸清各方的想法,再细细辨析,然后用法、理、情三方面去劝。”

正是这群“面子大”的乡贤,也助力“四社联动”整体征收实现“零”投诉。

专业化的团队

“2+N”工作法优化调解纠纷机制

十年城市化走到今天,彭埠不仅是“杭城东大门”,还以日新月异的发展吸引了众多企业落户、外籍人士安家,随之而来的纠纷也越来越复杂。

虽说“本土乡贤出马,一个顶俩”,然而渐渐地,随着时迁事移,像柴水樵和高志云一样的“调解老将”愈发感到“力不从心”,他们渴望更多专业力量一起来帮忙。

于是,2018年7月,全区首支化解纠纷“助力团”应运而生,并于今年4月正式注册为社会组织“彭埠街道调解助力工作室”。工作室涵盖专职律师、聋哑翻译老师、退休公证员、退休交警、心理咨询师、英语翻译等各行专业人士,以专业化“调解团队模式”,为调解注入新力量。

记者了解到,如今,为了当事人遇事调解更方便,彭埠街道建立了“2+N”工作机制,遇到聋哑残疾人、外籍人士等特定人群,建立“一事一案”工作制度,即在2名调解员的调解过程中加入“助力团”成员作为“N”,现场帮助人民调解员实现矛盾就地化解。

“比如聋哑的当事人,需要手语翻译;精神病患者需要直系亲属监护,两个直系亲属需要了解关于监护权的公证事项等,‘助力团’相关专业成员就会参与调解。”张勇介绍,目前仅专职律师“后援团”就有30余人。同时,街道组建了调解工作微信群,建立长效的联络指导机制,调解骨干互帮互助、行业专家线上线下指导,有效促进调解水平提升。

截至目前,彭埠街道调解助力工作室共助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共计1156件,涉案金额达人民币2.5亿余元;提供各类法律咨询831件,涉及人数2000余人。

标签: 不出 只因 基层

关闭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