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城”向未来 杭州未来科技城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1-11-09 07:54:22

若是在时空坐标中看杭州未来科技城,你会看到一番新奇的景象。

地理空间上,它位于“浙江经济第一区”余杭区的核心,也恰好处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域,就像这条创新大动脉的“心脏”,为打造创新策源地提供关键动能。

时间刻度里,它恰好走过10年。10年前,人们站在一片水乡稻田上难以想象“未来”是什么模样;而去年,这里新增海外高层次人才占全省的十分之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近四分之一,它迸发出的能量或正塑造下一个10年的巨变。

爆发式增长的背后,离不开多年的厚积。在浙江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进程中,人们忍不住发问:未来科技城的未来,如何续写传奇?

我们在这片热土上,寻找走向未来的密码——

新科技,策源未来

未来科技城西端的南湖之畔,之江实验室,一个全新的重大科学装置——智能计算数字反应堆于日前启动建设。这个反应堆以数字为“燃料”,以人工智能为“引擎”,加速促进智能计算与材料、制药、基因、育种、天文等领域的深度耦合。

“智能计算数字反应堆赋能计算育种,对推动和引领我国育种进入4.0时代意义重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是反应堆首批重大应用项目首席科学家之一,他心中已经浮现出作物育种从“试验选优”一变而为“计算选优”的全新图景。

近年来,诞生在未来科技城的许多创新成果都带着这种让人大开眼界的“未来感”。创新策源,就是要在“无人区”中探索未来方向,引领我国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就是要从“跟跑”变为“领跑”,为我国高水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浙江力量。

重量级创新成果,源于高能级创新平台。已挂牌的6家省实验室中,之江、良渚、湖畔等3家省实验室均位于未来科技城。浙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实验装置、聚焦航空航天人才培养和关键技术攻关的中法航空大学(筹)、致力于脑与认知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研发的杭州涿溪脑与智能研究所等,也都落户未来科技城。

有人说,未来科技城有着金字塔式的科技创新载体。的确,这里不仅有新型实验室体系、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还有众多的企业科创平台、科创企业。

海创园12幢,看似平常的写字楼里,杭州思看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最早研发生产手持式三维扫描仪的企业之一。在前不久昆明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公司以自主研发的高精度立体标定算法,还原禄丰恐龙化石骨架,精细程度令人惊叹。“在未来科技城,企业都有勇闯‘无人区’、争当领跑者的冲劲。”该公司工作人员方聪说。

在梦想小镇、海创园、人工智能小镇、5G创新园等地,63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8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布其中……这些企业中,还包括9家由工信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难得的是,“创新密度”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创新浓度”。今年上半年,未来科技城新增专利授权同比增长67.1%,发明专利授权同比增长231.3%。日前,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未来科技城2家科技型企业作为各自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之一,均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未来科技城所在的余杭区,是浙江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今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中,未来科技城成为新余杭区政府驻地,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科技创新,始终是余杭发展的澎湃动力。我们将锚定‘全域创新策源地’首位战略,不断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系统,着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全球生物医药研发高地、全球未来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全球科技企业和顶尖人才创新研发总部基地,努力成为杭州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余杭区委主要负责人说。

新生态,蕴育未来

位于未来科技城西北的超重力离心模拟实验装置,具备一眼“千里”、一眼“万年”的实验能力,目前正在紧张建设中。项目负责人感慨地说,各行各业人才聚在一起,举前所未有之力投入基础科学领域,同心协力的科研氛围让大家永葆探索的激情。

“科研氛围”“创新生态”,这是未来科技城一个个实验室、一家家企业的科研人员提到最多的词语。他们说,在“大科学”时代,搞科技创新小打小闹不行,单打独斗和包打天下也行不通。

2018年底,余杭区启动实施“大孵化器”战略,推动重要科研机构、重点高等院校、重大科技平台和科研基础设施集群发展,握指成拳,构建了“实验室—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创新链条,努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这一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

全新的创新生态带来浓厚的创新氛围,区域创新能力也发生了“裂变”。

以3家省实验室为代表,未来科技城集聚的众多新型研发机构纷纷推出全新的人才考评激励制度,不唯论文、但唯实绩,唯一的压力就是创新本身。优化项目管理,灵活经费配置,强化容错机制,让科研人员有了心无旁骛做研究的底气。

“我遇到了做科研最好的时代。”从国外归来加入良渚实验室的研究员夏宏光,在很短的时间内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并不断吸引更多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加盟,产出科研成果的效率也超出了他的预期。

“我们坚持高原造峰,集智攻关。”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说,实验室努力打破传统科技体制机制的条条框框,让创新资源集聚更顺畅、多主体协同攻关更高效、多元投入后的利益分配更合理。

12下一页全文阅读

标签: 未来 杭州 之城

关闭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