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万物生长”的杭州,正表现出对人才极大的包容度与吸引力,人才净流入率始终排在全国前列。今年前5个月,杭州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人数达到23万人,已经超过2019年全年引进人数。
高端人才在创新领域“攻城略地”的同时,市规划院曾对他们做过多次调研,结果表明,很多生活在城市“钢铁丛林”中的“80后”“90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出乎人们的预料。
“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缓解了乡村空心化的问题,促进了人口回流。面对主城区中日趋庞大的创新创业者,在一些‘城中村’,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又整治出了城市田园的别样风光,吸引着城市的人们走进乡村,唤起乡愁。”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既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也是提升人才归属感的有力行动。
涵养生态资源
让河道两岸改头换面
沿着长江路一路向东,在长河街道塘子堰村,你可以逃离印象中的城市风貌,看见满目油菜花黄、丛林返绿的悠然乡间。
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作为沟通井山湖和白马湖的重要河道,塘子堰河因生态原因逐年变窄,每到下雨天,居民都提心吊胆,生怕山体滑坡和河水漫灌。塘子堰的居民戴建军说,那时两三层的农居,房前挨着屋后,“不到30米宽的地上,能建三排房子。”原来10米宽的塘子堰河,也一度缩减到5米宽左右,“两岸居民的生活废水排到河里,水质也受到了影响。”
2016年起,塘子堰村开始整村拆迁,200余户农民响应城市化建设,搬离故土,安置到附近的农转居小区,这也为这片土地恢复农耕生态提供了契机。2017年,滨江启动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工作,计划在白马湖区域集中打造城市中央地区生态公园,塘子堰村作为试点之一,迎来新生。
作为中心城区,枕水钱塘南岸的滨江,全域都处在城市开发边界内,相比其他区(县、市),土地空间最小。在这里进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少有先例可供借鉴,如何破解中心城区耕地保护和城市建设这一两难问题?塘子堰河生态公园试点工程,特别是井山湖农耕文化园的建设,给出了答案。
“我们工作重心,就在于留白,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市规划资源局滨江分局相关负责人口中的“留白”,正是塘子堰河在成为试点最初的功能定位。为了在产业平台搭建的初试阶段,高效利用好这片空白,市规划资源局滨江分局经过研判,最终将这里规划成为生态公园,打造人人心向往之的精神家园。
立下“空间留白、高效利用”的规划初衷后,在抓建设进展上,滨江还坚持以最小的工程措施实现最优生态修复效果,其中用于田块垦造的土方均甄选自区内其他建设项目,有效节约投资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方消纳难题。现在,塘子堰河两侧的一期工程已经建成开园,总复垦面积近150亩。而井山湖农耕文化园总用地面积550余亩,已于2019年8月份正式完工。
传承农耕文化
为城市留下一片田园诗意
还原自然风光,依着土地走势,造梯田是还耕最佳的解决办法。想要在拆迁的土地上种庄稼,还要解决土壤的问题。“滨江有不少在建的项目,耕作层剥离的土刚好可以就近利用。”一期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道,“先铺70厘米的芯土,再铺30厘米培育种植土,可以满足种植作物的需求。”为防止水土流失,施工方还配备了完整的排水系统,利用“接、蓄、引”的排水防涝方法,不仅让梯田能“靠天”来浇灌,还降低了因雨量过大而导致的山体地质灾害风险。
同时,在保持井山湖水面现状的前提下,通过实施沿河违建集中整治和河道清淤疏浚,塘子堰河的河道也拓宽至20米,并实行沿河排口登记管理,杜绝生活污水直排,还在河上新建满足通航高度的桥梁。现在,这条600米不到的河,通过清淤工程,水深达2米,河道水质从Ⅴ类提升至Ⅲ类。从桥上向河里望去,水中的小鱼清晰可见。
2018年,文化园初具面貌,第一批油菜花种了下去,吸引了不少市民来“打卡”。
为了使土地始终保持肥力,还需要一年种一季以上的农作物,保证土地不空置。随后,这里还陆续种上了向日葵、小麦。为提升景观,这里还种植了碧桃、红梅、乌桕和波斯菊等植被,将梯田点缀得生机盎然,土地复垦使得因建设而破坏的土地,再次恢复其生态活性。田间搭建的茅草亭、稻草人和小动物,更是趣味十足,而沿河设计的游步道,也为市民徜徉于田野带来了不少便利。
“我们非常注重农耕文化和区域文脉的传承,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这里的大树都原原本本地保留了下来。”市规划资源局滨江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复垦一期项目还成为了滨江区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及五水共治体验基地,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割麦子、搭麦垛,体会父辈祖辈记忆中的快乐童年。可以说,农耕文化园的建立,给逐渐脱离自然的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它让人们真正融入到大自然中,而不是大自然的旁观者。
从逼仄的自建房,转变为农耕文化园错落有致的梯田,滨江逐步形成了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集约高效的国土空间新格局,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统筹兼顾,保留稀缺的农耕文脉,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城市里的田园诗意。
反哺农业创新
引进企业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从城乡建设退出的土地,在转变成丰产而美好的景观的同时,也成为了农业创新的“孵化器”。沿着农耕文化园的小路一路向上走,金黄色的油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夺目,空气中还有油菜花特有的香味。
在农耕文化园的入口,还立着一块牌,上面写着“浙江省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两年前,这片耕地被整租给中科粮油(杭州)有限责任公司,其科研团队协同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共同研究高油酸油菜种子的培、繁、育,已实现高油酸油菜品种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并申请了相关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而在这里,已经种满了近600亩高油酸的油菜花品种。
据悉,这里培育的新品种,一个叫中科一号,这种油菜榨出来的油,和传统的菜籽油相比,油酸更高,也更有营养。而相比橄榄油,价格又实惠不少,只有橄榄油的三分之一左右。另一种是中科三号,这个品种的油菜花不是用来榨油的,主要用于观赏和给果树套种,除了夏天不能播种,其他时间都可以种植,而且花期特别长、根系很发达,能够把土壤松开,把水分养分保留在土壤里面,让果树有营养,既装点环境,又改良土壤肥力。
利用城市“零星”农田,打造高科技农业育种科研基地,使现代农业在城市扎根。这个一举多得的做法,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之于滨江的意义,又上了一个台阶。“引进这些具备自主农业科研团队和技术的专业单位,来落实复垦地块种植管养工作,采取人工方式开展种植和管护,对我们来说,还可以杜绝农业面源污染,实现绿色可持续生产。”市规划资源局滨江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让下一代有“乡”可“愁”。滨江年均引进人才超过3万名,引进量列全市第一,并集聚了华为、海康威视、网易、大华等一批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大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超过39万人,以全市0.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10.4%的地区生产总值,堪称杭州的“大孵化器”。这张亮眼的数智创新“成绩单”,也为浙江“十四五”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随着井山湖农耕文化园这样的自然生态空间在高新区(滨江)渐次落地,通过探索人工建设与自然元素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是高新区(滨江)推进全域景区化,坚持城市“留白”的“滨江实践”。接下来,通过系统的建设与提升行动,滨江将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花城”形象,回应着创新人才“工作于斯,生活于斯”的梦想与疾呼,并不断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借助乡村全土地综合整治,努力建成“未来风、国际范、江南韵”的科技新城,成为人才宜居宜业宜创的家园,一个“江南韵味、现代气质、高新特色、全域景区”的产城人深度融合城区,正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