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绍甬高速建设,智能制造贯穿全程!

2021-10-29 15:24:42

作为浙江省“四大”建设、打造交通强国示范区、支撑大湾区创新发展、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智慧化数字化发展的标志性工程,浙江省交通集团杭绍甬高速杭绍段项目的工程进展一直备受关注。

10月28日,全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现场会在杭州召开。记者随行走访了正在建设中的杭绍甬高速杭绍段,近距离观察这条用满满“黑科技”打造的智慧公路。

前方“搭积木”,后方“造积木”

智慧安监将安全隐患一网打尽

不搭脚手架,没有现场浇筑,建高速公路就像“搭积木”一样……在杭绍甬高速杭绍段上虞境内项目预制厂内,桥梁的立柱、盖梁、箱梁等构件在这里集中预制,再运送到现场,利用大型吊装设备进行拼装。

据统计,这个占地400多亩的亚洲最大规模预制厂,每天可以生产33片梁,达到普通梁场的2到3倍。在这样的体量之下,每个环节的安全隐患如何排查,如何保障无死角安全监管?

“光靠人力去监控监管到位有一定难度。”杭绍甬高速杭绍段项目指挥部安全处负责人说,因此杭绍甬高速杭绍段在建设过程中引入了许多“智慧安监”手段。

走进位于上虞的预制厂,首先进入视野的就是一个“身高”一米多的四轮机器人——“小安”,它也是国内高速首创的工地智能机器人。只要设定巡查范围,它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巡逻,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不仅能判断员工安全帽是否佩戴规范,还能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对危险气体的监测等。

梁板做好后,在运输出场的区域中,场内十几台吊装起重机两侧安装的AI摄像头便会大显身手——它们能实时监测并提醒监控区域人员的违章行为,将安全隐患一网打尽。

该负责人说,“智慧安监”最大的优势就是让数据“多跑路”,探索科技化手段应用安全管理工作,提高项目安全监管效率,实现“看得见、管得住、可追溯”的智慧安全监管目标。

省内高速首次采用智能化生产工艺

一台机器人能顶五个熟练工

建造高速公路虽说像“搭积木”,但却复杂得多,特别是需要海量零部件,每种零部件涉及的型号也是多种多样,相当庞杂。

杭绍甬高速杭绍段项目指挥部工程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工厂化、集约化、流水化”生产模式的应用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这也是省内高速首次采用的智能化生产工艺。以钢筋的焊接加工过程为例,项目使用的自动焊接机器人能依次进行空间三维定位焊接,确保每一个焊点焊接质量,同时大幅提高焊接效率。

顺着现场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台焊接机器人正伸长“手臂”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对钢筋进行自动焊接。焊出来的钢筋骨架被整齐码放在一旁,凑近一看,每一片钢筋骨架尺寸都非常均一,钢筋骨架片上的每一个焊点也都饱满密实。

据介绍。机器人的焊接效率比人工高许多,一台机器一天的作业量相当于五名熟练的焊接工人。此外,焊接机器人对于焊缝的长度、宽度、饱满度等等控制得也更为精准,误差可控在正负1mm和正负1度。

在预制厂流水线制作场地内,类似的“智慧”元素随处可见。杭绍甬高速杭绍段项目开发的智能存找梁系统,可实现“手机语音找梁、夜间灯光指引找梁”。

“在生产过程中,每一片梁板就被赋予了唯一的‘身份码’,在需要架设时,工作人员只需在手机上输入编码便可迅速精准定位,并指引龙门吊移动到相应位置,将梁板取出并运输安装到现场。”该负责人说,该系统解决了在2500片存梁区中难以找到某一特定梁板以及夜间找不到梁、找错梁的难题。

助推杭甬双城记发展

区域通行能力提高三倍以上

杭绍甬高速,是杭甬间的第二条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杭绍段全长52.8公里,起始点在杭州市萧山区南阳街道,紧邻萧山机场新扩建区域,设隧道下穿于机场跑道,然后一路高架高速公路+地面辅道,双向六车道。

红十五线是萧山东部地区的主要交通干道之一,为了节约建设用地,杭绍甬高速公路部分路段沿红十五线布设,在红十五线中央分隔带设置桥墩。

“这样一来,充分利用了既有道路,减少大量征地,对于缩短建设工期、节约土地资源都有着重要意义。”杭绍甬高速杭绍段项目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样复合式通道的建设,杭绍甬高速杭绍段共计节约沿线土地3115亩。

在位于红十五线的杭绍甬高速萧山三号桥施工现场,吊机正紧张作业,将预制T梁安装在桥墩之上。“随着红十五线两侧已拓宽至6车道,项目建成后,就会形成一个上、下各六车道的地方道路。”该负责人说,这就相当于是一个连接杭州、绍兴、宁波的上下共12车道的复合型大通道,将区域通行能力提高三倍以上,和现有杭甬高速一北一南形成呼应,有力助推杭甬双城记发展。

杭绍甬高速是一条全桥隧高速公路,也是全国第一条智慧高速公路,在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智能、快速、绿色、安全于一身。根据规划,杭绍甬高速杭绍段将于2023年建成通车。

标签: 全程 智能 杭绍甬

关闭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