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从1974年供应瓶装液化石油气,到1991年用上人工煤气,再到2004年引入清洁能源天然气,在杭州燃气47年的发展历程中,杭州煤制气厂曾经在全国同行中创下诸多骄人业绩,对后续燃气事业发展颇有裨益,值得一提。
为满足杭城快速增长的用气需求,提高生产效益,降低成本,杭煤人大胆采用多气源混合生产法,即在自产人工煤气气源中,掺混水煤气、机炉煤气、液化石油气、杭钢焦炉气、杭州炼油厂的干气,形成6种不同气源混合生产外供。曾任杭州管道煤气公司煤制气厂副经理的韩国强介绍,“煤制气厂开工投运的时候,最初生产的是直立炉气和水煤气。随着管道煤气进入杭州之后,老百姓的用气需求急剧增大,导致气源供应不足。”自1994年12月至2001年10月,6种不同气源相继到位,开始实施掺混外供,最大限度满足了当时杭州市老百姓以及工业、商业的用气需求,同时又兼顾了经济性、安全性。
杭州在全国首创的六种气源掺混外供,即从单一气源到多气源生产外供。1994年12月26日,杭州煤制气厂水煤气工程正式投产供气。由于水煤气和焦炉气的热值偏低,保证外供气的热值需大于3500大卡,当时外供气量受到了严重制约。这一工程的投产,不仅缓解与杭钢焦炉气衔接之间的供需矛盾,还进一步保证了杭城居民元旦、春节期间的高峰供气。
据韩国强回忆,1995年12月12日,接纳杭钢焦炉气的杭州管道煤气二期工程管网实施氮气置换,煤制气厂配合进行抽、堵盲板等工作。杭钢焦炉气进入煤制气厂气柜,开始并网供气。
通过液化石油气进行掺混,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当时的外供气。1996年12月31日,煤制气厂气化站开始置换运行。1997年,又对水煤气生产工艺进行了适当调整,将水煤气炉改为既可生产水煤气,又可生产半水煤气,此举大大提高了水煤气炉的产气量,降低了制气成本。2000年9月5日,经过PC油压改造的1﹟水煤气炉投入试生产,之后,2﹟水煤气炉也进行了同类型的技术改造,供气能力再度提高。
要实现多种不同性质、不同比重、不同热值的气源掺混,无论是气体的流速、压力,还是气柜的高度都很难控制。1999年12月23日,完成杭州炼油厂干气接纳管道气体置换和干气成分H2S连续监测,干气回收工程顺利投产。“这在当时,应该说是最难的一关。”韩国强坦言,“我们制气厂调度室的谢建强、崔文忠等业务骨干组成的团队花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做各种匹配,同时指挥协调内外五种气源的生产和供应,后来终于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掺混流程和比例,这应该是当时国内唯一一种采用多种气源掺混外供的方式,以确保外供气源的热值和安全性。”
直至2001年10月18日,煤制气厂机炉煤气外排利用工程正式启用。该项工程的意义在于能有效地保证冬季高峰用气量,有利于降低供气成本。为了降低单方气成本,煤制气厂管理层及调度人员动足了脑筋。
对于每一位杭煤人来说,每一次的气源掺混都是一次难关,而每一次成功油然而生的那种自豪感,回想起来都值得,“我们又保证了杭州的供应了”。每每回想起那段时期,韩国强感慨,“确实见证了杭城能源的进步和变迁。”
2004年,随着“西气东输”到杭,杭州从人工煤气时代,正式跨入了天然气时代。这是时代的发展,亦是能源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