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国务院给了广州一个新任务。
9月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实施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动在全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同时,选择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市场主体数量较多的城市,聚焦市场主体和群众关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营商环境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软实力,也是影响市场主体活力、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关键。优化营商环境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这次国务院批准全国六座城市率先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便是要在以往的基础上再“升级”,通过支持试点城市深化改革先行先试,以适应新环境、满足市场主体的新需求,更大力度利企便民。
作为“一把手”工程,广州营商环境改革已经从1.0逐步进阶到4.0,改革的程度更深、力度更大、范围更广,正以“绣花功夫”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做精做细做活。
广州将开启一场新的“压力测试”。
企业主体“试验场”
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市场主体规模是重要基础。此次入选的六座城市,都具有“市场主体数量较多”的特性。
以截至今年6月底为节点,北京拥有市场主体217万户,重庆市场主体总量为308.24万户,广州实有市场主体288.92万户,深圳商事主体总量达366.4万户。此外,截至2020年底,上海共有市场主体292.9万户;截至2020年8月底,杭州市共有市场主体135.7万户。
对比不难发现,广州的市场主体规模在全国排在前列。体量较大的市场主体,一方面具有更多元化的诉求,能够更及时、有效地对市场变动作出反应;另一方面也证明,广州营商环境改革落实到位,吸引了越来越多市场主体来到广州发展。
因此,市场主体的数量并非广州此次入选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的唯一优势。更重要的是,广州营商环境改革中的多年探索,为后续开展试点工作打下了牢固基础。
2018年10月正式启动的营商环境1.0改革,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行政审批领域简政放权;2019年3月实施2.0改革,重点推进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不动产登记等十大重点领域营商环境攻坚工程;2020年,广州深入实施营商环境3.0改革,强调了要以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导向,全力推动跨部门革命性流程再造。
今年5月,广州以《广州市用绣花功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的印发为节点,营商环境改革正式迈入4.0阶段。
这轮开启于“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改革,广州着眼于以“绣花功夫”继续深化、细化、系统化各领域改革,力求将营商环境改革深入社会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
一连串的改革举措,让广州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仅从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行政效率这一维度上看,2020年全市精简的市级行政权力就有3237项、精简率达到42.7%,取消证明事项470项,市级依申请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98%实现“零跑动”。
2020年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广州全部18个指标获评全国标杆;国务院办公厅今年初公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情况15项创新举措中,广州有4项入选。
今年的营商环境4.0改革中,广州已经明确提出要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改革的重要“策源地”和“试验田”。这不仅是广州要为全国营商环境改革作出示范的决心与信心,更是广州基于过往实践与成效而沉淀的底气与实力。
朝着六大方向先行先试
试点城市要从哪些领域着手,开展先行先试的探索?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六个具体方向,包括了进一步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进一步方便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提升投资和建设便利度、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创新和完善监管、优化涉企服务。
这六大领域,恰恰也是市场主体的需求最为迫切、在营商环境改革中最为难啃的“硬骨头”。要破除这些困扰市场主体的难题,广州的思路是“以点带面”,在细分领域、特定区域的试点中,为营商环境的整体优化探寻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路径。
例如,在提升投资和建设便利度方面,要求试点城市在土地供应前由政府部门开展地质灾害、水土保持等一揽子评估,强化责任。企业拿地后即可开工,不搞重复论证。对水电气暖等市政接入工程施工许可,实施告知承诺管理和在线并联办理。
此前,全国首例“交地即开工”项目已经在广州南沙落地,为企业大幅降低成本。今年,广州南沙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交地即开工”迈入了4.0阶段,推出“三推一优”(推行豁免审批、推行“四证”联办、推进“承诺即批”、优化标段管理)4项改革举措,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效能,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又如,优化涉企服务领域,要求加快打破信息孤岛,扩大部门和地方间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范围,推动解决市场主体反复多处提交材料问题,促进更多事项网上办、一次办。
8月初,广州印发《广州市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将在市区两级、市各有关部门建立起首席数据官工作队伍,就是针对各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各系统间数据互联互通问题“对症下药”。通过设立“首席数据官”,推动在各区、各部门的协同联动中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规范化、制度化,为市场主体创造更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以重点突破引领全市改革纵深推进,广州正努力为全球投资者营造一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以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今年8月,广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十三次会议,审议了《广州市“十四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稿)》等改革文件。文件明确了高水平打造全国营商环境制度创新“策源地”,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营商环境达到全球先进城市水平,在部分核心评价指标上实现领跑,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取得重大成效。
可见,营商环境改革仍然是广州未来改革的“头号工程”。广州力图在前期的要素型开放基础上,着力转向制度型改革开放,率先建立高水平的、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进而在全球的制度竞争、规则竞争中占据先手,练就一个“级数更高”的广州。
把“用户体验”视作指挥棒
一座城市的营商环境好坏,不能唯世行排名,也并不全由指标体系决定;打造营商环境的努力,更不是以“应试”为目的。
关键要让企业和群众评价,看他们是“点赞”还是“吐槽”。
9月9日,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举行第二届营商环境观察员聘任仪式暨第一次座谈会,35名营商环境观察员正式“上任”。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是广东省首个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营商环境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经开区第一。
2019年8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率先在全省建立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两年来,已举办营商环境“吐槽大会”共8期,收集意见建议150余项,均已办结。
“缩短政策和细则出台的时间差”“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对企业进行信用分级”“优化设置高管人才奖励”……营商环境观察员提出的举措和建议,有力推动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此外,观察员还深度参与全区营商环境年度改革方案、区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促进办法等多项政策制定。
点赞还是吐槽?不同遭遇下的企业和群众,会作出不同的反应。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作为“用户”的体验,比起“供给方”自己的感受要重要得多;政府部门作为“供给侧”的改革,亦应当把“用户体验”视作指挥棒。
坦率地说,同企业和市民期望中的理想状态相比,目前广州的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效能,仍有提升空间。
在前期的审批改革中,有的仅仅注重“减时间”,却忽视“减环节”;也有部分环节,存在“再改,也没有多大空间”的畏难情绪,企业投资落地仍存在不少隐性门槛;部门间系统集成、数据归集、资源共享仍欠充分,一些行政审批环节的流程再造仍不到位等等。这类问题若不解决,企业的感受度将大打折扣,前期的改革成效,亦可能被减损。
一旦对标,就会找到可提升的空间。
主动对标世界最高标准,并时刻考量市场主体的需求和感受时,这既要各级官员们自我加压,亦需要他们在涉及部门利益、局部利益,或是需要改变某种舒适的惯性时,敢于“刀刃向内”。
(南方日报记 者黄舒旻 陈思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