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近日通报了2021年7月和1-7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7月份,亳州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位列第五位。
今年以来,亳州市继续从严落实“五控”,深入打好煤、窑、路、餐、药、厂、气、散、尘、车多场攻坚战,在实践中不断延伸攻坚深度,拓展攻坚广度,探索减排新途径。继续加强中药材初加工污染治理、柴油车治理、网格化监管、道路深度保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考核等工作,促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为解决中药材初加工污染问题,亳州市立足本地实际,探索生产方式变革。近年来,市、区两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研发、推广白术液化气滚筒炕设备547台,取代传统白术土炕4800余个,采用新型脱须设备后,污染物排放大幅度降低,预计每年可减少颗粒物排放500-800吨左右,其中减少细颗粒物排放量31-64吨左右。
亳州市柴油车保有量约13万辆,污染贡献占比高达38%以上。为彻底解决柴油车污染问题,我市积极借力科技构建“天地车人”一体化全方位监管模式,倾力打造全国柴油车综合管控样板。目前,市主城区已建成黑烟抓拍19台套、固定水平式遥感检测系统9套、建成禁限行区131个大型车辆监控系统;购置4辆遥测车,占全省遥感监测车总量的1/3;完成全市9000余台套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编码登记和上牌,上牌数量全省领先;累计治理柴油车15000余辆;预计每年可减少城区细颗粒物排放约54吨。
同时,亳州市扎实开展九查九做。编写了大气污染防治“九查九做”工作手册,明确一线监管工作内容和问题整改标准,推进网格化责任制管理,常态化管控城区污染源,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治。去年10月开展以来,已排查整治涉气问题约2万个。
亳州市还借助科技力量,推进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提高臭氧污染控制的精准性、科学性。市大气办经常组织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和臭氧激光雷达走航检测工作,摸排高值区域,助力精准治污。针对走航检测发现的问题,市大气办及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实地“诊断”,环保人员、专家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深入分析问题根源,找出病根,有针对性地“开方抓药”,督促和帮助企业降低污染排放,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一系列举措带来了空气质量的持续向好。记者从亳州市大气办了解到,1—7月份,亳州市PM2.5平均浓度为3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9.3%;7月份PM2.5平均浓度为10.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6.3%,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位列第五。
截至8月22日,亳州市优良天比例为79.3%,同比增加12.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一名,若扣除沙尘影响,优良天比例可达84.7%;总污染天数为48天,其中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只有10天,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9天。臭氧污染22天,较去年同期减少14天。(赵立 牛永 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