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为未来五年城市的发展铺开了宏伟蓝图

2021-06-22 16:20:20
迈入“十四五”,东莞的发展思路是什么?发展取向又将发生什么新变化?东莞的科技、产业和城市格局发展有哪些新内容、新目标?

日,《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10万字的规划纲要共分为20章,涵盖了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未来五年城市的发展铺开了宏伟蓝图。

南方日报通过解读指标数据,分析新内容、新提法,剖析藏在规划纲要里的东莞导向之变、重心之变、效益之变与格局之变。

导向之变

规划纲要的开头部分,共列出22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相较于“十三五”规划纲要,指标总数少了8项,又有9项系新增指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比例、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等新指标首次出现,而部分往日的“常客”则转为一般量化指标,乃至退出历史舞台。

宏伟擘画,纲举目张。东莞规划纲要指标体系的新变化,对应的是城市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新发展理念,释放出东莞更加注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

经济发展指标中,5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指标定为6%左右,一些传统指标被新指标取代,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等均不再列为主要指标。

相比上一个五年,东莞经济增速指标降低,转而把经济发展重点放在了质量和效益上。究其原因,作为经济总量万亿的“国际先进制造业之都”,东莞已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看清了经济发展的韧劲、后劲所在,不走追求高速增长的回头路,而将举全市之力推动经济发展从“量时代”进入“质时代”。

作为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规划纲要在创新驱动指标上也出现了新变化、新定义。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东莞创新驱动指标中最瞩目的新面孔。根据目标,到2025年末,这一数字被期望超过23%。同时,规划纲要首次将数字化独立成章,更显现了东莞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坚定决心。

过去用以衡量城市创新实力的“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到“十四五”加了三个字,成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而创新人才从以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单独指标,拆分为“人才规模总量”和“高层次人才数”两个细分指标,这无疑体现出东莞对集聚创新人才的野心与魄力。值得一提的是,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口总量之比也被列入“十四五”指标,体现了“莞味”,这既是对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之都目标的回应,也体现了东莞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与“十三五”规划纲要相比,东莞“十四五”规划纲要民生福祉类指标数量大幅提升,民生福祉类指标占比42%,新增“人才住房数万套”“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等多项新指标,民生指标和任务更加细化,内容涵盖就业、交通、养老等多方面。一个个数字背后彰显的是东莞民生温度,实际旨在补齐民生短板,让老百姓有更多归属感与幸福感。

与此同时,绿色生态仍是东莞的发展底色。规划纲要指标中,生态文明类指标共有5项约束指标,涉及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森林覆盖率等多个重点生态指标,将全部按照省核定目标执行。计划到2035年,东莞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东莞。

重心之变

“十四五”乃至未来的15年,东莞如何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名片?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纲要把创新放在了具体任务的第一位,明确要求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提出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明显提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的重要目标。这既是对国家、省战略布局的坚决贯彻落实,也是东莞在“十三五”期间创新能级不断提升的良好基础上,以更高远定位擘画新蓝图。

规划纲要中,“创新”一共出现了376次,“科技”出现了159次,并首次提出,推动创新成为东莞的价值追求、主流精神和城市标志……创新将成为东莞这座制造业名城最新的“王牌”。

规划纲要提出,东莞的科技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完善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为创新驱动发展勾画出清晰的发展路径。

在源头创新方面,携手深圳共建大湾区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标志着东莞的科技创新从“地方队”跃升至“国家队”,这也是东莞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最大底气所在。除了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东莞还全面调动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力量参与科技创新。

规划纲要详细盘点了“十四五”期间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重点工程,包括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大学,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等科研机构,还将在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推动前沿基础研究台与大科学装置交叉融合,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

在技术创新方面,将构建紧贴世界前沿的技术创新体系。其中首要的便是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加强与国家部委及“国字号”大院大所的合作,争取国家在东莞布局更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推动在若干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东莞制造业企业数量庞大,产品迭代速度快、产业化效率高的优势,为科技成果转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成果转换方面,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主阵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东莞建设主阵地的提法,意味着东莞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为大湾区的发展大局贡献力量。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企业培育方面,规划纲要提出要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具体来说,东莞将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并实施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8000家的“小目标”,这一数量较“十三五”结束时增加了25%。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活水”。在人才支撑方面,规划纲要提出,突出“高精尖缺”导向,聚集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及持续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队伍,并赋予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聚焦教育、医疗事业发展需要,将鼓励采取退休返聘等方式吸引使用一批“银发人才”。在人才服务保障方面,“三限”人才安居房、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等新做法也被写入纲要。

效益之变

“十三五”期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6665.3亿元增至2019年的9482.5亿元,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47%提升至54.2%。

作为全国制造业大市,东莞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矢志不渝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起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传统制造业与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良互动的全新格局。

产业结构之变,也可窥见“十四五”时期东莞的效益之变。

迈进“十四五”,东莞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国先进制造之都为目标奋力赶超,力争新增5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多元支撑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规划纲要提出,东莞将全力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推动装备制造成为五千亿级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积极引进一批50亿至100亿元级重特大新兴产业项目,力争打造一批竞争力和支撑力更强的千亿产业新支柱。

规划纲要还首次提出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提出面向数字经济、量子信息、未来通信技术等新经济形态和未来产业新增长点,依托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率先探索新概念材料、量子技术、类脑智能、边缘计算、通用航空航天等高精尖前沿未来领域,增创未来产业发展先发优势。

数字经济作为新支柱正加快抢占全球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规划纲要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独立成章表述,把数字化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展现了数字东莞的美好前景。这既与国家、省的发展战略一脉相承,也十分契合东莞发展实际。

目前,数字产业正在扛起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旗。权威数据显示,2019年东莞数字经济以超千亿规模位列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的榜首,在全省仅次于深圳和广州,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60%,仅次于深圳排名全省第二。

制造业要向前跃升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规划纲要中,金融内容首次独立成章,推进产业和金融深度融合,加快金融强市的建设成为题中要义,也充分体现了东莞在发展新阶段、新理念和新格局下的主动作为。

到2025年,东莞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力争达到7%。金融业将担负起加快建设金融强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产业金融中心的重要使命。

格局之变

放宽视野至国内城市合作竞争的大背景下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东莞前拥深圳,背靠广州,被两大超级城市环抱,占据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加速推进,东莞将在“十四五”期间拓展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年初,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外贸企业复工复产步伐加快,东莞石龙开行的中欧班列逆势快速增长。

与中欧班列发展一同驶进快车道的,还有东莞城市内外循环畅通工程。

规划纲要指出,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守住外资外贸“起家之本”,承接国内国外的资源要素,东莞将全力实现“世界工厂”到“现代化枢纽城市”的华丽转身,在消费潜力、国内市场、区域贸易、有效投资命题上出新招,放实招,在厚植优势中塑造自我,在创新突破中再造形象。

随着珠三角产业发展的需求、导向变化,正勾勒出生产型岸线向都市型岸线转变的图景。穗莞协同发展提速背景下,东莞将如何主动而为?成为撬动地区发展、共建珠三角核心引擎的重要力量?

规划纲要提出,东莞将全力打造广深“双城联动”的联结纽带,深度把握“双区”建设重大机遇,加快实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携手共建“轨道上的大湾区”,实现与深圳、广州两大都市圈的无缝链接,突破东莞城市发展能级,为增强珠三角核心引擎作用提供战略支撑。

区域深度融合的命题下,东莞最佳的搭档无疑是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直言:“莞深作为国内市场化程度最高地区,理当凭借四十年积累起来的产业集群优势、营商环境优势和国际网络优势率先突破。”

规划纲要明确,东莞将加强与深圳、惠州、汕尾、河源的战略协同、规划衔接、产业互补、交通互联,共建“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都市圈发展格局。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深莞惠3+2”对接合作机制,实现常态化沟通协调。

同时,加快对接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建设,融入广州都市圈建设,推动穗莞在产业、科创、交通、民生、人才等领域加强合作,进一步强化穗莞战略合作。其中,推动水乡功能区与广州开发区、滨海湾新区与广州南沙新区等重点区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合作,共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座超级城市崛起的雄心战略,还需要高品质城市空间承接装载。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南融、北接、东拓、西连”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优化东莞城市开发格局,以顺应现代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需要。

南部各镇(园区)主动融入深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目标打造莞深深度融合发展样板区;北部水乡地区主动对接广州都市圈,打造穗莞深度合作先导区;加快松山湖东部工业园、银瓶合作创新区、常火车站TOD片区开发建设,激活东部片区新增长极,打造深莞惠协同发展试验区;优化西部向海发展,拓展滨海湾新区、东莞港等区域高品质发展空间,推动珠江东西两岸互联互通,打造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从“现代化枢纽城市”到穗深“联结纽带”,新时代下的东莞正奋勇争先,快马加鞭,推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迈上新的大台阶,在粤港澳城市群发展格局中承担更大责任。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郑国豪 郭文君 叶永茵

策划:黄少宏 统筹:郭文君

标签: 东莞 规划纲要 未来五年 城市发展 蓝图

关闭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