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幅天蓝水清地绿的良好生态画卷已经展开

2021-06-16 09:07:30

日,“世界环境日”当天,“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揭晓,曾经广东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练江位列其中,而广州乌涌、东莞华阳湖、惠州沙河等污染河流如今也已变成当地有名的景观河。不仅水环境,广东的空气、土壤环境也正发生巨变,这些都成为广东生态文明发展的美丽注脚。

如今,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一大批环保基础设施持续补齐,曾经困扰群众的环境问题逐步化解。在2020年底,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创下“十三五”时期最好水,大气环境质量连续6年全指标达标,PM2.5年均浓度已优于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水环境治理改善,劣Ⅴ类国考断面水质全部消除,527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

一幅天蓝水清地绿的良好生态画卷已经展开。

▶▷啃骨头

高质量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外流浪20年,终于可以在家门口训练!”回忆去年再回茅洲河训练的情景,深圳市体工大队队长夏哲顺仍显高兴,过去因水质不达标,皮划艇队不得不常年在外地训练。而随着茅洲河推进治理,50多名水上运动员终于“回家”。

不仅茅洲河,得益于广东聚力啃下硬骨头,全省江河水质日益改善。

2018年,广东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省主要领导分别牵头督办全省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练江整治。同时,全省五级8万多名河(段)长齐心,整改45.7万个河湖问题。

以“一切工程为治水让路”的态度,深圳、东莞两市协同,省属国企“大兵团作战”综合治理,“绣花功夫”逐户推行雨污分流,补齐数十年水环境欠账。

两次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的练江也迎来新生。汕头、揭阳两市领导在污染最重的支流旁驻点办公,一座座污水处理厂拔地而起,纺织印染企业集中入园,从根源治污。

茅洲河东莞段、东莞运河、石马河水质达标,惠州淡水河从劣Ⅴ类跃升至Ⅲ类,广佛跨界河鸦岗断面、深圳河口断面等水质稳定在Ⅳ类。

些年,广东蓝屡次刷屏朋友圈,空气质量改善为人居环境加分。

2018年,臭氧开始成为空气首要污染物,广东转向精细化治理,以臭氧防控为核心,创新“监督指导+专家帮扶”机制,组建院士专家团队到各地市指导,从源头精准管控臭氧的前体物——挥发有机污染物(VOCs)。

而在源头治理上,广东强力调整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当前,新能源车快速普及,珠三角公交车全面实现电动化,天然气普及率持续提升,并整治“散乱污企业”数十万家,推动陶瓷等产业完成“煤改气”。

多方治理下,广东实现治理以来最优的生态环境。到2020年底,全省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87.3%,超额完成国家考核要求。空气质量领“鲜”全国,连续6年全指标达标,PM2.5再创新低、优于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

▶▷破难题

解决黑臭水体等民生攸关问题

生态环境关乎民生,一大批民生领域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解决,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渐成广东新图景。

清晨,广州天河车陂涌两岸绿树成荫,沿着石道漫步,两岸鸟鸣声不断。“以前又黑又臭,到处都是破布条和包装袋,谁也不来。现在臭味没了,水也清了,还经常能看到鱼。”在岸边做运动的叶阿姨回忆说。昔日的黑臭河涌,如今成休闲去处。

黑臭水体如同城市“伤疤”,影响生活品质。广东全力治理,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领治,上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台”的527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达到“初见成效”或“长制久清”。

治差水,更保好水。从2018年开始,广东铁腕整治1412个水源地环境问题,饮用水源水质连续数年100%达标。并优化调整339个水源保护区,让居民“水缸子”更安全。

同时,广东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全省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超额完成国家考核指标,并推进低碳发展,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碳强度下降20.5%约束目标。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广东各级财政投入治污资金超4000亿,大幅提升生态环境基础能力。

到2020年底,全省建成运行386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达2798万吨/日,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2018—2020年全省城市(含县城)累计建成污水管网约2.27万公里,将污水“锁”在岸上。

补齐固废、危废处置短板,深入挖掘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广东实现疫情医疗废物100%无害化处置、医疗废水100%监控到位。

同时,垃圾分类新时尚日渐成风,全省建成170多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其中16个3A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占全国总数的1/3,全省生活垃圾总处理能力达14.9万吨/日,无害化处理率达99.95%。

▶▷谋福祉

群众美好生活获得感提升

走进汕头潮南印染中心的汕头市丰城织染有限公司,只见车间宽敞明亮,布匹有序进入染缸。

“以前生产环境脏乱、味道大,还担心排放不达标。”公司负责人钟进丰介绍,以入园为契机,公司改进生产线和布局,园区统一收集处理污水,“不用再担心环保罚款,一个月的产量较之前还增长了70%多。”随着入园企业升级改造,污染减少、效率提升,园区也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示范园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正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民生福祉。

一条条沿河铺开的碧道,让群众有了更好的亲水台。广东以河长制为抓手,到2020年底已铺开建设864公里高标准碧道,同时接续治理中小河流,一条条“垃圾河”“洪灾河”成了一道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风景带和生态廊道。碧道也推动城镇升级、水岸联动发展,沿线正崛起座座滨水新城。

绿色发展也孕育出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一台台盾构机始发,从地下穿山越海,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加快建设。其建成后将东送清冽的西江水,惠及大湾区5000多万人。粤东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工程、环北部湾(粤西)水资源配置工程亦全力推进,一个个超级工程将重塑广东水资源格局。

森林进城,身边增绿。在深圳福田红树林,这个我国唯一位于城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了鸟的天堂,每年有约189种、上万只候鸟在此歇息过冬。如今,珠三角9市全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8.61%,214个湿地公园、175个森林小镇星罗棋布。

广东乡村也因生态焕发新的生机,村容改善,乡村旅游蓬勃兴起。全省22个市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3个区县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一线见闻

碧道再度链接起市民与水

“在河边住了三十多年,过去家里夏天都不敢开窗,河水腥臭刺鼻。”深圳茅洲河民间河长邓胜回忆说。

而在4年治理后,记者再度走访茅洲河,发现河面洁净,岸边的黑臭泥潭华丽转身为湿地公园,随着碧道建设,茅洲河已被重塑为“湾区东岸绿脉、深圳西部门户”。

茅洲河何以蝶变?“很重要的是快速推进基础设施,补齐历史欠账。”深圳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主任曾亚表示。“十三五”期间,深圳新增污水管网6460公里,修复管网2279公里,并完成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14993个,整治暗涵348公里。同时,新建、升级污水处理厂,总污水处理能力达760万吨/日。

一批河湖长也正让治理成为惯。深圳构建起由政府河长、河湖警长、民间河长、志愿者河长、红领巾小河长组成的河湖长体系,并有10万余名“河小二”参与爱水护水行动。

在2019年底,深圳全市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并因“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消除黑臭后,随着碧道建设,新的理念正注入治水。“碧道是‘治水、治产、治城’三维共治,通过优化区域生态环境,利用流域空间,从而提升城市功能,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曾亚介绍,而目前深圳已累计建成170公里碧道,大沙河、盐田滨海栈道等都成为市民亲水的好去处。

“河水变清,大家都爱来河边休闲。”家住在南山区珠光村的李先生,每天傍晚都要到大沙河畔跑步。相比10年前“不敢闻、不敢看、不敢靠”,如今的大沙河一路顺势南下,流经西丽湖、大学城、高新区、科技园等极具代表的城市节点,注入深圳湾。

“大沙河水质逐渐改善,如何提升河流景观,让居民更加水、亲水,成为碧道建设新起点。”深圳河湾流域管理中心大沙河管理工作负责人丘伟青介绍,将以打造生态长廊为着力点,让治水走向纵深。

■记者手记

让生态文明的种子种进心中

从前谈起广东,很多人想到的或许是轰鸣的工厂、川流的汽车、繁忙的市场。而今,在广东经济总量连续32年保持全国第一的同时,绿色正成为愈加亮眼的底色。

记者走过茅洲河,曾经的黑臭滩涂如今变成湿地公园,碧道沿河延展,激活区域发展活力;访过练江,曾经如墨汁一般的河水逐渐变清,沿岸的村庄因水更显灵;入过产业园,陶瓷、纸张、纺织等生产线改造升级,煤改气、统一收集污水,生产效能提升……

我们会发现,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广东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经济转型发展有了更强的持续活力,人居日常生活享受到更多生态红利。

这一切根源于思想的转变,广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一总指挥、总指挥,各地市挂图作战推进治理,各地企业日益重视环保生产,群众环境监督意识提升,生态环境正融入日常生活。

改变人的思想是最难的事,而今生态文明思想如同一颗种子种在广东人民的心中,生根发芽,也必将结出绿水青山的果实。

南方日报记者 张子俊 李赫 黄进 刘珊 统筹 洪奕宜 黄应来

标签: 广东 天蓝 水清 地绿 良好生态

关闭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