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宿州市砀山县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以“护绿”为重点,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修复。砀山是“世界梨都”,全县森林覆被率近70%,该县以“护林”为重点,加快黄河故道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在黄河故道、县城北部等植被控制区实施人工造林,以栽植高效生态林木为重点,提高植被覆盖率。在增加造林的同时,该县有效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生态林管护工作,持续推进生态公益林升级改造,提高森林质量。同时还不断完善天然林保护力度,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在G310、G237、德上高速砀山段、陇海铁路沿线、郑徐高铁砀山段建设了一批绿色生态景观走廊。
以“护河”为重点,加强水源保护地生态建设。对故黄河、复新河、苗城河、顺堤河、利民河、文家河等流域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水资源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强各类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的综合治理。该县不断提升水库周边、河流流域、公路两侧、旅游景区的环境整治水平,禁止一切污染水源的行为,让水越来越清。
以“护地”为重点,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依法拆除利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的非农设施和违法建设,坚决遏制抢栽抢种抢建行为和新生违法建设,对在耕地和基本农田盗挖盗运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湖泊湿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地保护。构建了“两纵两横”的生态景观廊道:即以黄河故道、沿岸防护林、果林为依托的自然与人文复合生态廊道;以陇海铁路、310国道为依托的防护林生态廊道;以101省道为依托的南北向大型道路景观廊道;以省道221为干线的生态绿色长廊。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遗址保护与文化传承等工程,加快恢复黄河故道自然风貌和历史风情。推进生态空间管控,科学划定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生态防线”,不断健全乡村森林网络体系。
全面推行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县域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全县推进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和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推行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工代赈做法,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
该县拟定贷款融资方案,结合实施国家森林质量竞争提升工程和储备林建设项目,向农发行贷款融资,突破融资瓶颈。开展县级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创建市级示范乡镇、示范村及县级示范工程。整合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引导培育林业龙头企业。
一系列生态保护的“组合拳”,强力推进砀山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为砀山高质量发展筑牢了生态屏障,也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记者 路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