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农民务工能捞“金”种田能得“宝”

2022-04-15 09:04:20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徐松

“天气变暖,趁着中午下班,我现在下地需要防一下麦田红蜘蛛。”4月11日,河南省郸城县的气温升到28摄氏度。在县城伞业产业园上班的田俊驾驶面包车带着借来的无人植保机回到老家麦田,脱下工作服换上防护服,用15分钟把30多亩麦田喷药完成,还不耽误回县城洗个澡下午上班。

田俊是郸城县新型农民的缩影。如今,像田俊这样在县城有房子、有车子,在农村有地种,甚至成为流转成百上千亩土地的种植大户大有人在。这要得益于郸城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惠民政策落实得力。

郸城县位于豫皖两省交界处,1490平方公里县域面积一马平川,163万亩耕土地膏腴,137万人中有70万人是农民,30多万外出劳务大军,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被誉为“中原粮仓”。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又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郸城县变省界“边缘”为开放“前沿”,发挥豫东南地区面向江浙一带承接产业转移桥头堡优势,把握东南沿海伞业向内地转移的重大机遇,发挥郸城籍在外15万人从事制伞业、300多名成功人士创办伞业企业的资源优势,与天堂、梅花、红叶、宝丽姿等知名伞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该县规划建设占地1000亩的伞业产业园已吸引制伞企业入驻106家,从业人员9300多人,年产值达9亿元。同时,坚持“县有总部、乡有分厂、村有车间、户有作坊”的工作布局,推动生产加工向乡村延伸。全县已设201个乡村加工点,辐射2000多个村级班组,增加近万个就业岗位,每年增加收入4亿元,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裁伞片、钉伞扣、热合、装伞骨、裁顶、装柄、包装……在郸城县伞业产业园三和雨具车间,现代化的流水线作业省工省时,200人操作200多台现代化制伞机械嗡嗡低鸣,穿插着密集的敲打声,还有雨伞弹开声,应声而出的便是每天5万把雨伞。

三和雨具董事长徐建被誉为“海豹”(沿海归来的BOSS)。如今在县城拥有2个总厂,在乡镇拥有5个分厂、100多个加工点,带动上千人就业,年产1800万把雨伞,60%订单销往日本,还有30%销往欧美,10%走内销零售。

“农民分农闲和农忙。古诗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现在郸城是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高标准农田132万亩,小麦病虫害无人机统防统治100%,1小时过麦季已成常态。腾出来双手的农民扔下了锄头,走进了工厂,成为乡村车间、县城高新区的主力军。”郸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柴建振介绍,该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创建周口国家农高区为契机,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超过80%,农田里建上了农业物联网管理系统、物联网植保系统、智能灌溉系统,还开展良种育繁、基地建设、农机推广、人才培训等科技兴农工作,连年粮食总产量24亿斤。农民由“会”种田变成了“慧”种田。少投入、多回“宝”,轻轻松松向土地要效益变成了现实。

记者在郸城县走访看到,郸城呈现出乡乡有工厂、村村有车间的“厂多多”现象,全县19个乡镇办488个行政村几乎每个村口都有中小企业或加工点。这是郸城县乡情招商引发的“归巢效应”,可谓遍地开花,小企业为乡村振兴汇聚了大能量。

“我的工作就是给鱼竿末端贴上1毫米宽、5毫米长的小标签儿,贴一个一毛钱。需要用指尖儿掐着、仔细盯着才能贴好,一天能贴1000多个。”在秋渠乡于寨村口的威丽渔具有限公司,于寨村村民于金秋出家门、进厂门,出厂门就能下地干活,凭着一双巧手,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

“一个月4000多元,加班还能多挣一点儿,干啥活儿都得吃苦,比搬砖头干建筑强多了。”在宁平镇万众新能源有限公司电池生产车间,徐楼村的潘环英负责为正极点红色胶水、负极点蓝色胶水,烘烤定型之后把电池搬下流水线等待包装。一块石墨烯电池的重量约15公斤,潘环英一天需要弯腰1000多次把1000多块电池搬下流水线。知足常乐,潘环英非常满意在家门口还能拿这么高的工资。

推动乡村振兴,事关国计民生。郸城县充分发挥乡情招商优势,把南下淘金的务工大军逐步转化为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仅2021年签约回归的创业资金就达120.5亿元。同时借助“春风行动”开展劳务培训,提升农民就业能力,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转移就业服务36万人次,实现就近就业8万多人次,实现了“劳务输出大县”向“创新创业强县”转变。

虎岗乡有小周剪刀厂、香椿酱厂等企业,东风乡有健鑫宠物用品厂等企业,李楼乡有足球厂、高性能砂轮厂等企业,汲冢镇有冠诺标准件制造厂、航天模具厂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近三年来招商引资落地企业538家,总投资311.28亿元,郸城人足不出乡实现农民、工人身份秒变,口袋越变越鼓。③7

标签:

关闭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