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冬奥会冠军杨扬:不选“安全牌” 相信你所相信的
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不到9个月,“雪上和冰上项目测试赛先后举行,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持续推进。”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近日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透露,在全球疫情挑战下,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工作得到国际奥委会的认可和支持,“国际体育大家庭非常期待,希望通过赛事的圆满举办,鼓舞更多人渡过当前的难关”。
在杨扬看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心源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基于冰雪运动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平昌冬奥会,我们有三分之一的项目还没开展;北京冬奥会,我们的目标是全项目参赛,申办时提出的‘3亿人上冰雪’也从概念逐渐成为现实。”
冬奥会申办成功后的几年间,冰雪运动在我国持续升温,更多的学校有了推广冰雪运动的政策和经费,南方城市新添了冰场、滑雪场,以及周末直飞滑雪胜地的航班……“冬奥会只是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一个起点。”杨扬认为,大家或许会因为冬奥会了解和参与冰雪运动,但这种由主动选择而萌发的热爱,绝不会因冬奥会结束就消失。
杨扬注意到“选择”的变化。“在我小时候,是运动选择有天赋的孩子,现在人人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随着我国经济等各方面实力的提升,冰雪运动已成为全民健身的选项。当体育运动融入生活,发展体育的目标就不再局限于竞技场上的荣光。
“我不认为体育只有一种态度。”作为运动员,杨扬20多年的青春都是在输赢间徘徊,在她看来,“输了不一定残酷,赢了也未必完美,得看你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得到成长。”
“失利”“拼搏”和“成长”同时出现在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前6次参加冬奥会都没有获得金牌的中国冬季运动体育代表团,正面临金牌必须“零”的突破的历史要求。从1997年起在国际赛场几无败绩的杨扬被寄予厚望。
万众瞩目的冬奥赛场上,杨扬在志在必得的强项1500米比赛中失利了,但比赛还得继续。44秒187,杨扬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实现了中国代表团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随后,她又在1000米比赛中再夺一金。“杨扬”成了中国冰雪运动发展中的里程碑。
2006年,31岁的杨扬退役。对在集训队中成长的运动员而言,体制内安稳的工作是“安全牌”,但她选择了另一条没什么人走过的路。国际体育组织中缺乏中国面孔,她主动参与力争“话语权”;体育产业新芽初萌,她率先在南方开设冰场创业;体会过退役阵痛,她创办“冠军基金”,为运动员提供自我认知和就业转型培训,“希望在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完成转型”。
杨扬重新认识体育和自身的可能性,源于一次尴尬经历。1999年,她首次参加国际滑联运动员委员会会议,陌生的语言和各国委员快节奏的交锋让她无所适从,茶歇时,她通过翻译问会议主席:“我该做什么?”主席回答:“这该由你来告诉我,这是你的体育项目。”杨扬这才意识到,她可以且应该为所在群体去争取权益,营造更加公平、安全的竞赛和训练环境。
国际体育组织的工作让杨扬“跑步成长”,“有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干,硬着头皮上,相信你所相信的东西非常关键”。退役后,她得到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提名,成为国际奥委会妇女与体育工作委员会委员;2010年,她成为中国首位以运动员身份当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2016年,她当选为国际滑联理事,成为该组织成立125年来的首位女性理事;目前,她担任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
在国内,杨扬也非常珍惜全国青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身份赋予她的表达机会,在校园体育、冰雪运动发展等问题上“掷地有声”。下一个她想发声的话题是“如何全方位展现体育的价值”。在她看来,在体育转型阶段,强化体育社会属性,不能光靠加强全民健身,还得从体育文化方面入手,让大家认识到体育不光是为国争光、强身健体或是考试杠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