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读:浙江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杭州两项上榜!

2022-12-18 15:24:52

2022年12月17--18日,2022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会在杭州举行。

会议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考古学会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办。


(资料图片)

受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会议通过了省内各考古机构推荐的21个考古发掘项目的汇报并进行了问答互动和点评。

12月18日上午,经过评委会评议,最终评选出2022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10项(按年代顺序),其中,杭州萧山祝家桥遗址和杭州净慈寺遗址上榜。

1、长兴太傅庙遗址

太傅庙遗址位于湖州市长兴县林城镇太傅村、大云寺村、上狮村三村交界处,曾是林城砖瓦厂取土点(图一)。2002年,浙江旧石器考古专题调查时发现,共采集19件石制品,该地点编号为CP012。(图二)

图一  太傅庙遗址位置示意图

2022年4-11月,为配合长兴2020-10号地块土地出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长兴县博物馆联合组队对该遗址先后进行了两期发掘。出土石标本近330件、发现一处石构建筑遗迹和两排3组脚印遗迹。

1、石标本的岩性绝大部分为石英砂岩,来源于附近河流中砾石。其中有少量的石核、石片、断块、砍砸器等石制品。采用锤击法生产石片和修理工具,石制品组合为南方砾石工业。

2、石构建筑遗迹

石构建筑遗址发现于发掘区南部。从目前揭露的范围观察,石构建筑遗迹平面略呈椭圆形,为东北-西南向,长约11米,宽约6米,西南方向未闭合。其东北边缘石标本排列呈条带状分布,长约4米、宽约90~70厘米。西北和东南边缘的石标本也呈线型分布。这三组石标本带围合范围内,仅有少量石标本。在条带状中还发现了7组小石圈,内径约20厘米,圈内土质土色与周边略有不同,疑为柱洞。该石构建筑中少量石标本经过了人工打制。

图二 太傅庙遗址在浙江旧石器地点分布的位置

从埋藏学、遗址形成过程来看,自然营力无法造成砾石如此较为整齐的聚集,从地层叠压关系看,石构遗迹上覆地层为下蜀土,下伏地层为网纹红土,年代介于晚更新世早期与下蜀土早期,初步测定年代在7-9万年之间。这个人工性质明确,年代这么早,略呈圆形石构建筑遗迹,目前在中国是唯一的,世界上也少有。 

3、脚印遗迹

发掘区南部的上文化层中,发现由西向东的两排3组脚印。其中南排2组,东组J1计7个、西组J2及19个,可能为人类遗留的,总长度在24米左右,大部分步幅月80厘米。北排有J3计7个,肯能为大型哺乳动物遗留,总长度约10米。这些人类脚印,目前在国内旧石器时代非常少见,其年代晚于石构建筑遗迹的年代,它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行为具有重大意义。(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仙居下汤遗址

一、遗址概况

下汤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地处灵江上游的盆地中央,四面环山,三面绕水。遗址保存完好,呈不规则圆形,高出周边农田约1-1.5米,面积约4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包括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个阶段,以上山文化为主,年代距今约10000-4000年。

遗址发现于1983年,198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12月,对遗址进行勘探,初步掌握遗址的面积及堆积情况。

2018年,下汤遗址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名单。发掘1000平方米。发现了上山文化时期的农业加工场、红烧土铺垫的仪式广场等重要遗迹现象。

二、本次发掘的目的、主要收获

为了解遗址由中心向北部的发展过程及遗址西侧的地貌环境、寻找史前水田,2022年,申报主动性发掘350平方米,目前发掘正在进行中。在遗址北部土墩上布设3米宽,90米长探沟1条,土墩西部水田中布设2米宽30米长探沟1条。目前,西侧水田发掘已结束,土墩上发掘至上山文化层面,清理出露土台及相关遗迹后暂停发掘。

目前已清理四个阶段的灰坑约80座,上山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土台3座,沟槽1条,器物坑8座,环壕1条,好川文化时期水田1处,出土四个阶段的陶器、石器50余件。

三、意义与价值

下汤遗址上山时期土台呈南北向一字排开,初步呈现了遗址北部的聚落布局,为我们了解它的聚落结构和先民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线索,而器物坑围绕土台分布的情况,为我们认识器物坑的功能提供了场景和新的视角。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时期环壕的发现,是这一时期聚落结构的重要突破,环壕内的各种遗物也为了解当时的生业经济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好川文化水田属首次发现,为了解当时的稻作农业和水田管理提供了重要实证。

3、宁波奉化顾家庄遗址

顾家庄遗址位于宁波市奉化区方桥街道原顾家庄村北,东距奉化江支流东江约500米,分布面积约5000平方米。2022年7月至11月,为配合地方工程建设,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遗址西区开展了1900平方米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遗址海拔2.2米,堆积深度约1.4~2米,自上至下可分为8个层位。清理遗迹现象共计49处,出土小件标本400余件。出土遗存年代由早至晚分别为河姆渡文化四期、良渚文化晚期、六朝时期和宋元时期,以史前时期遗存为主。

河姆渡文化四期的主要遗迹现象为干栏式建筑、土台、墓葬、灰坑、陶片堆等。土台为东-西走向,平面形状不太规则,长约20米,宽约10米。剖面中间厚两边薄,最厚处约0.45米。其上部发现一处干栏式建筑,由数十根木桩或木柱构成,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整齐分布。所揭露的墓葬大多位于土台之上及其周围,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浅坑墓,仰身直肢葬,头向东,葬具为独木棺。随葬品均位于脚端,陶豆和小陶釜为随葬品的标配,部分见有陶罐、石钺等。该时期出土陶器可辨器形主要为釜、鼎、豆、罐、钵等,石器见有锛、凿。

良渚文化晚期遗迹有房址、墓葬、灰坑等。房址为地面式建筑,居住面由黄土铺垫而成,平面形状大致为长方形,柱洞排列没有规律可循。墓葬为土坑竖穴墓,无葬具,南北向,随葬品见有陶鼎、豆、壶、罐和石钺。

六朝时期遗物主要发现于灰坑和灰沟中,有大量青瓷碗、盘、盏、罐、盘口壶、碟,另有部分陶罐、盆、缸。宋元遗物发现有少量青瓷碗、盘、韩瓶。

顾家庄遗址出土遗存时代特征明确,为认识宁绍地区史前文化地域特征和构建史前文化时空框架增加了新的材料。所揭露河姆渡文化四期墓地为探究这一时期墓葬形制、葬俗及聚落内的人群关系等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

4、杭州萧山祝家桥遗址

祝家桥遗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祝家桥社区,2021年4月-2022年8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的Ⅱ、Ⅲ区开展发掘工作,发掘面积10200平方米,取得一系列重要收获。

遗址内清理不同时期的各类遗迹共350余处,包括房址、红烧土面、墓葬、水井、灶、灰坑、灰沟以及大量的柱洞等,出土遗物以陶瓷器为主,少部分玉石器、铜铁器等,收集标本2800余件。

遗址的主体为良渚文化时期的人工堆筑土台,堆积以黄斑土为主,因晚期破坏而分为两个片区,土台分布面积约8000平方米。其中G14从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贯穿整个遗址,是遗址中良渚文化早期延续至晚期的最重要的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少量玉器和动物骨骼。G14两侧发现有多处红烧土面遗迹和良渚时期墓葬共存的遗迹组合,是良渚文化时期基层聚落“居葬合一”的体现。此外,土台边坡发现有集中分布的废弃陶片堆积,土台上有不同时期的活动面,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石器。同时遗址内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人类活动频繁,对良渚文化时期土台造成较严重的破坏,也发现了大量历史时期的遗迹和遗物。

祝家桥遗址是一处钱塘江南岸地区文化面貌单纯、贯穿良渚文化始终、范围相对完整的最基层的大型聚落,填补了钱塘江南岸良渚文化基层聚落的空缺。遗址内清理发现的居址遗迹、墓葬、废弃堆积等,较为清晰地展现了聚落的布局和结构,丰富了钱塘江以南地区良渚文化基层聚落遗址的相关资料。同时,祝家桥遗址年代跨度大、遗迹遗物众多,为了解和研究该地区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聚落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123下一页全文阅读

标签:

关闭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