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打一场金额高达6500万元的企业欠款官司,要多久?一般情况下,按照法院的正常程序,从立案到审结需要数月时间。可若原告着急回款,有没有更高效便捷的维权方式?
去年7月,在专职调解律师段美玲的主持下,杭州上城区某建筑公司和某钢材公司之间累计6500万元的欠款纠纷通过市场化调解的方式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得到解决。调解结束后,按协议约定,建筑公司非常爽快地向调解员所在的调解组织支付了调解费用 15 万余元,“我们愿意为专业高效的调解服务买单,比走诉讼程序省了近22万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大家以往的认知中,到法院打官司缴纳诉讼费是常识,可调解多是公益性质,怎么也收费了?听说过诉讼律师、非诉律师,什么时候有了专职调解律师?若遇上纠纷,怎么才能寻求专职调解律师的帮助?调解不成再去诉讼,会影响审理结果吗?
8月18日上午,由杭州中院、杭州市司法局、杭州市工商联联合主办的杭州市场化解纷工作推进会召开。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
杭州作为省会城市,经济活跃度高,诉讼总量一直居全省首位,案多人少矛盾十分突出,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情况:2019年,杭州法官年均办案395.5件;2020年,杭州法官年均办案355件,平摊到每一天的工作量上,基本相当于全年无休。
“这其中,涉企纠纷占比达64%,涉企、涉外纠纷化解周期长,成本高,一直是企业的烦心事、揪心事。”杭州中院立案一庭庭长陈辽敏介绍说,如何为企业化解纠纷减时降费,让市场主体更有获得感,这直接关系到杭州“法治化营商环境最优市”的创建,是法院参与社会治理、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答题”。
“必答题”如何落笔?6年前,杭州就已有了“解题思路”。
2017年,在市委政法委的领导下,杭州开始探索律师参与纠纷调解,鼓励律师以兼职身份、公益性质参与到解纷队伍中来。
但由于涉企纠纷数量多,法律关系复杂,化解难度较大,在经费补助有限的情况下,单靠公益和个人奉献驱动短板明显,调解主体活力欠缺、调解力量后劲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一定程度上制约多元解纷工作的发展。
如何破解难题,必须依靠改革。
2021年7月和9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先后复函同意在杭州开展市场化解纷机制试点工作。两个承载着破难期待的函件,正式揭开了杭州市场化解纷试点工作的探索历程。
市场化解纷机制,是指突破现有单一公益调解模式,引入律师、民非组织等专业力量,通过收取一定费用方式,为涉企、涉外纠纷提供专业高效解纷服务的一种创新机制。
在正式立案之前,法官将买卖合同、金融借款、知识产权等48项涉企、涉外纠纷分流至律师、民非等市场化调解组织。同时,建立与专业程度相匹配的收费机制——调解不成功不收费,调解成功收取不超过诉讼费一半的调解费。
调解的力量从何处来?记者了解到,目前,杭州有1.5万名专业律师,每年还以17%的比率增长。为了进一步发挥好这支专业队伍的力量,杭州中院和市司法局、市贸促会联合出台了《杭州开展市场化解纷机制试点工作方案》等规范文件,配套细化23项机制,对市场化案件来源、优化分流规则、专业解纷组织的培育和行为准则等重点方面予以规范,同时还推动市人大将建立市场化解纷机制纳入《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目前,杭州已形成由60家律师事务所调解工作室和一家杭州律谐调解中心组成的有1100余名兼职和30名专职的律师调解员队伍,同时,还吸纳有15家民办非企业调解组织共计500余名调解员。
两年试点,成果初显——杭州市场化调解组织累计收案11.5万余件,调解成功超3.9万件,调解成功率从26%提升至40%,市场化解纷平均用时为22天、平均缩短16天,帮助企业节省了诉讼费、律师费等1.2亿元。今年1-6月全市法院一审民商事收案66578件,较试点前2021年同比下降14.7%。
“像我手上就有个‘老熟人’当事人,他们是一家建筑企业,案件很多,基本都是被材料商起诉,但经过我的调解,成功率达到90%以上。调解成功后,他们每次都能主动履行,几乎没有要强制执行的,双方也能在一次次调解中握手言和,继续合作。”段美玲说。
推进会上,一些企业代表也有话说:“之前我们对市场化解纷还抱着怀疑和犹豫的态度,现在有了纠纷,我们想到的不是直接诉讼,而是找专业调解组织先调解,这种方式既快又好,还缓解了我们双方的对立情绪,实现了利益的共赢。”
“虽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相较于杭州的经济活跃度和纠纷总量而言,市场化解纷机制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杭州市中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杭州法院将联动相关部门继续优化机制、融合贯通、由点及面,推动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市场化解纷推进共享法庭建设,推动全市范围推广覆盖,将市场化解纷机制打造成为具有杭州辨识度的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标志性成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