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去年,中国用了8.63万亿度电,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03亿吨,如此庞大的能源消耗,如何做到节能增效?
(资料图片)
技术创新是硬支撑。前不久,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结果出炉,高新区(滨江)企业4项专利榜上有名,其中杭州哲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哲达科技”),就以“压缩空气系统绝对能效和相对能效的分析方法”荣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据了解,这家零碳智慧能源企业,累计完成项目实现年节电超100亿度,减排二氧化碳超700万吨,相当于种了400万棵树。
专利是创新不辍结出的硕果。近日,经济半年报出炉——
今年1-6月,高新区(滨江)专利授权量953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983件,同比增长13.12%,占全市26.51%,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在省市持续领跑。
产业焕发“新”力量
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领跑全省
能源利用效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标志。就在几个月前,《浙江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力争到2025年,建成500家绿色低碳工厂和50个绿色低碳工业园区。这对哲达科技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作为浙江大学教授团队创办的企业,该公司20多年持续自主创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8项,拥有授权专利超200项,产品项目获浙江省制造业首台(套)认定,公司研发人员超半数以上。目前,该公司业务覆盖国内80%以上的地区。
“在专利密集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就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哲达科技总裁助理沈天昱介绍,企业一方面大力开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智慧流体等技术研发创新;另一方面,结合行业痛点、产业发展背景,规划布局知识产权发展方向。
放眼高新区(滨江),像哲达科技这样瞄准战略新兴产业持续深耕的企业不胜枚举。去年,该区27家企业入选“浙江省创造力百强企业榜单”,7家企业位居榜单前十名。仅今年上半年,全区专利授权企业1312家,同比增长10%以上,发明专利授权企业521家,同比增长超21%。海康威视、大华、网易、迪普科技、宇视等10家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100件。在全区授权发明专利中,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3826件,占比达96%,授权量领跑全省。
值得一提的是,发明专利授权量也反映了高新区(滨江)产业创新的特点,今年1-6月,该授权发明专利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中,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175件,占比54.59%;数字创意产业457件,占比11.47%;生物产业174件,占比4.36%。
此外,通过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这一指标,也能感受到浙江自贸试验区杭州片区滨江区块的蓬勃发展。据悉,上半年该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430件,占杭州市的35.77%,高新区(滨江)产业正朝着国际化阔步向前。
将“知产”变“资产”
聚焦“三个城”链接全球创新资源
今年4月,在高新区(滨江)2023年知识产权和质量发展大会暨知识产权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哲达科技获2022年度第一批“浙江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授牌。“在申报示范企业的过程中,高新区(滨江)提供了很多帮助。”沈天昱说,尤其是区里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的创新做法,帮助企业将“知产”变“资产”,在申请银行融资贷款过程中获得了贴息支持。
今年上半年,该区兑付区级知识产权奖励资助3040.927万元。除了“真金白银”的支持外,高新区(滨江)还在以改革创新的服务加速创新。1-6月,该区专利质押登记133件,涉及金额21.66亿元,为中小微科技创新型企业扩宽融资渠道,注入资金活水。同时,该区在上个月发行了全国首单包含数据知识产权的证券化产品,在实操层面形成了数据要素产权化的有效新路径,打破传统融资方式,将数据转化成红利, 推动企业高价值知识产权及数据的产出。
近日,高新区(滨江)入选创新管理知识产权国际标准实施首批国家重点试点区域。这也意味着,该区将为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开辟创新发展新赛道,帮助创新主体将无形资产转化为现金流和资本,实现价值转化。
为释放创新动能,加强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耦合作用,该区实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孵化计划”,帮助企业拓宽内外部人才培养渠道、链接高校资源。目前,全区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2家,设站规模位列全省各县市区第一,其中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占比达93.5%。
眼下,高新区(滨江)正加速推进极弱磁大科学装置、白马湖实验室和区块链与数据安全、经血管植入器械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以打造实验室之城,提升技术成果向产品成果转化的速度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以开放提升作为破局解题的钥匙,高新区(滨江)打造奋进者之城、实验室之城和孵化器之城,通过“三个城”的打造,努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双创生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高效链接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全力打造创新发展策源地和成果转化首选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