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的黑龙江,天气转暖,冰雪消融。在牡丹江东宁市绥芬河河畔,一年一度的大马哈鱼增殖放流活动如约举行。今年成功放流大马哈鱼苗69万尾,创历史新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次的鱼苗经过6个月人工孵化饲养,长度都在4.5厘米至7厘米之间。”东宁市水产增殖放流站站长单军介绍,每年4月下旬是放流大马哈鱼鱼苗的最佳时期,可以有效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大马哈鱼种群的恢复和延续,能够改善水生态环境,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放流活动现场
据了解,1988年东宁鲑鱼放流站成立,人工繁育放流大马哈鱼工作逐渐展开。进入21世纪,东宁市建立了保护鱼类资源的繁育基地,每年对适合的鱼苗进行放流,并推出减少捕鱼船只、封河育鱼、每年设立休渔期、保护恢复产卵场环境、设立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一系列措施,恢复渔业资源,维护水域生态平衡。
谈及大马哈鱼现状,许多从事大马哈鱼保护的专家喜忧参半:目前我国有大马哈鱼洄游的三个流域中,马苏大马哈鱼和驼背大马哈鱼分别处于濒危和极危状况,其中驼背大马哈鱼在中国境内已多年未见。如今,大马哈鱼在我国境内的“待遇”得到了明显改善,马苏大马哈鱼还成为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大马哈鱼将海洋中的营养物质带回内陆,这是少有的海洋反哺河流的案例,其产卵的地方植物会更加茂盛,也是这个原因。”单军表示,大马哈鱼的长距离洄游,覆盖了大部分水生动物的生长环境,是当之无愧的北方河流生态系统中的基石物种、伞护种、指示物种。
“大马哈鱼是否洄游也能印证这条河流生态的好坏,守护大马哈鱼就是要保护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单军说,东宁市已连续35年增殖放流减少捕捞。
放流成功
随着鱼苗放流的结束,东宁市鲑鱼孵化放流站又恢复了安静。站在空荡荡的孵化车间,再过大约5个月,这里又会迎来新的一批大马哈鱼。
每一尾刚出生的小鱼苗,对于东宁人来说都弥足珍贵。从喂食到水温,还有含氧量、流量调控等每个细节他都小心翼翼,尽量为小鱼苗营造接近自然水域的生长环境。
增殖放流是恢复野生鱼类资源的重要手段。人工孵化、放流大马哈鱼是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实现自然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35年来,东宁市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开展大马哈鱼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流鱼苗超1500万尾,改善和修复了水域生态环境,有效保持了绥芬河的生物多样性。
东宁市的绥芬河段还是国家级大马哈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内,村民组建了环保巡护队,保护水体的同时还监督制止电鱼、毒鱼、炸鱼及禁渔区、禁渔期内的非法捕捞行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