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个‘员工’乐呵呵地‘离职’了。”这两天,65岁的陈华荣打心眼里高兴。
(资料图片)
陈华荣是余杭仓前“沈大姐爱心共享厨房”的经理,这间爱心厨房如今在浙大一院(总部)不少病患家属中颇有名气:离医院10-15分钟脚程,距离菜场50米,专门给住院病人及家属免费使用,实在方便!
来厨房的人,大都是血液科、放疗科等需长期治疗的疾病患者家属。
疾病之下,苦痛与温情、绝望和希望每天在这里上演。
离医院10分钟,离菜场50米
爱心厨房专供病患家属免费用
上午10点半,余杭区仓前街道四号农居点小区,沈大姐爱心共享厨房里热气腾腾,洗菜的、起油锅的、打包的,忙活一片。
乍一看,这里像是做外卖配送的饭店。实际上“员工”们的真正身份是长期留院治疗的血液科、放疗科、肿瘤科病人家属。爱心厨房门口牌子上写着:本厨房专为住院病人及家属免费使用。
总共七十多平方米的厨房,内设12个灶台,锅碗瓢盆、调味品一应俱全,还有免费提供的打包盒、餐具。
房租、水电燃气费,厨具、调料、一次性餐具,管理成本,一年下来开销25-30万元,还不包括前期的装修。这间爱心厨房是怎么做下来的?闲下来,陈华荣聊了起来。
“创办人是个50多岁的老党员,姓王。”说到这里,陈华荣讲话谨慎起来了,“只好告诉你这么多,老王很低调的,专门吩咐过不要曝光他。”
陈华荣说,之前老王的妻子因病到浙大一院住院,治疗期间发现医院周边餐馆少,菜式也不合患者胃口。他想到不少病人、家属可能用餐困难,便想模仿丽水“沈大姐共享厨房”的公益善举,做一间类似的爱心共享厨房,“他连名字都没有自己起,直接沿用丽水的。”
去年3月,老王找到了这间店面的房东陈华荣。“共享厨房?刚开始我什么概念都不懂。看了半年多,我搞明白了,这个事情真的有意义。”陈华荣说,因为共享厨房刚开始缺乏运营经验,知道的人并不多。
去年11月,陈华荣关掉了自己开的面店,受聘成了爱心共享厨房的管理员。“我来给我房客打工了。其实,根本不是钱的事。”他笑称。
在热心的陈华荣管理下,爱心共享厨房渐渐有了名气。全年每天上午9点-11点半,下午3点半-6点,这里准时营业。忙时,还得迟一两个小时关门。
今年上半年,最忙时厨房一天共接待53人,所有灶台同时工作,大家来烧饭还得排下队。
背负各种压力的家属们
在共享厨房温暖抱团
一年半以来,这间七十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每天也在上演着绝望和希望的生死较量。
爱心厨房门边的桌子上,一本A3纸大的登记本自今年2月开始,已经写完三分之二。从使用记录看,血液科、放疗科病人家属最多,来自江西、安徽、福建、四川、辽宁、浙江……全国各地的都有。
病患家属们第一次知道爱心共享厨房,大多是因为医院病房里护士、病友们的口口相传。
上午11点,郑大姐将烧好的排骨山药汤、虾、清炒花菜打包进盒,准备带回医院。
郑大姐在这里已待了七八个月。去年11月,大学在读的儿子被查出淋巴瘤,办理了休学,来到浙大一院治疗。她和丈夫不得不放弃工作,从老家来杭全程陪护。
“孩子得了这个病,我俩是铁了心了,一定得在身边。一个人真的不够,我要买菜烧饭,医院里取药、检查就没人了。”郑大姐说。尽管,孩子在无菌仓里,他们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能见到。
年初刚来杭州时,郑大姐人生地不熟,每天在医院、旅馆之间要来回四五趟。找到爱心共享厨房以后,陈华荣带着她在附近农居点租了房子,还带她去买了辆价格实惠的电动车。
郑大姐刚来时,心事很重,怕孩子知道自己病情,胡思乱想不利于治疗。“孩子现在抵抗力很低,我们要保障食物新鲜干净,吃得好恢复快,就可以早点回去读书了。”
39岁的陈女士则是为照顾患鼻癌的老爸来的,这周六老爸放疗结束,就可以暂时出院,等待下一步化疗。“老人家在医院里,很多事自己搞不懂的,只好我们年轻人来。”陈女士露着笑脸,“我在外地上班,有空就请几天假,没办法的呀。而且爸爸也喜欢吃我烧的菜。”
另一位吴阿姨,则在杭州待了已半年。“00后”的女儿得了白血病。“我们不太放心外面的饭菜,都到这里来烧点。”吴阿姨红了眼眶,说话声越来越低,低头用袖子抹掉眼泪,“大家都很感激的,免费用,我们自己就带个菜篮子来好了。”
病患家属们刚来时把坏事藏心里,大多闷头洗菜烧菜,心情沉重,彼此也很少言语。陈华荣尽量避免过问病情,但无可避免地被一种压抑、沉痛的氛围笼罩。
今年6月,陈华荣想了个办法。他买来面粉,组织大家每个星期聚到一起来做包子,热闹热闹,以缓解紧张的心绪。
对患者家属从不说“再见”
希望大家都高高兴兴地“离职”
没有人可以抵挡生老病死。半年多来,陈华荣记不清迎来送往的家属有多少了。
“这种事么,放到任何一个家庭都是一座大山。”陈华荣说,他这把年纪了,很多事看看也很触动的。
截至目前,爱心共享厨房已免费服务近17000次,惠及1000多户病患家庭。陈华荣欣慰的是,在爱心厨房待过的人们,每个家属离开时都会专程来打声招呼,“我不敢说是亲人是友情,但大家都是有感情的。”
对离开爱心共享厨房的家属们,陈华荣从来不说再见,“欢迎再来”这种话更不好说。他的告别只有两个字:慢走。
“我就告诉他们,你们来烧饭,我是欢迎的。来住院,我不欢迎。对我来说,最好就是大家都高高兴兴地‘离职’,希望这里的人越少越好。”陈华荣说。
昨天上午11点半,吴阿姨打包好的清蒸排骨还带着锅气,她拎着准备回医院。女儿前两天突然想吃排骨,这道菜,她还是跟另一位大姐学的。刚刚红过眼眶,这会儿消下去了,她拿起伞“吧嗒”撑开走进细雨中。
背后传来陈华荣的声音——“大姐,放轻松点哦。会好的。”
她转过身点点头,“会的,会的。”
注:文中所有病患家属均系化名。
一起为老王、为陈华荣点赞,也祝病人们早日康复回家,家属们早日“离职”。“会好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