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盛夏,走进益农镇群围村,绿树成荫、村道整洁,充满着恬静与诗意。
不久前,《人民日报》聚焦萧山区益农镇群围村,记录下它从污水沟变风景线,从当年村集体欠债100多万元,到如今人均年收入5.28万元的蝶变。
从围垦滩涂到良田美景,从贫困村到“富”与“美”的同频共振,20年后再回眸,群围村在“千万工程”的迭代发展中,依托数字赋能在萧山首创“智慧小脑”数字治理平台,不断重塑乡村治理机制,探索出一条乡村发展新路径。
(资料图)
共建共享 让“村民有话说”
“村标是村民们自己设计的!”站在群围村村口,群围村党总支书记郑剑锋与记者讲述起村标的故事——2018年群围村创建美丽乡村之初,有村民反映:“设计单位设计的村标大伙儿都说看不懂,能不能改改?”
在听取各方村民的意见后,一个由撬棍和石块组成的、更加“硬核”的村标最终立在了村口。郑剑锋说,“撬棍和石块重现了群围人民围垦造田的场景,表现了群围人民对艰苦岁月的追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全体村民的努力下,群围村成为萧山第一个高分通过的美丽乡村提升村。
“村标之变”,也折射出基层治理之难。郑剑锋坦言,农村的每一项工作开展都要得到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每一条制度的落实都要反复做工作才能开花结果。为畅通民意,凝聚起乡村发展的合力,早在2019年,群围村就上线了萧山首个基层治理平台——“智慧小脑”,创新设置“智慧党建”“清廉在线”“村民有话说”等8个应用场景,实现治理创新、产业升级和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让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数字化改革带来的红利。
特别是“村民有话说”平台,村民在手机上就能用文字或者语音输入自己的疑惑、诉求或者建议,村干部24小时内必须回应。它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更多村民为村庄发展、清廉群围建言献策,使人人都是清风监督者、个个都是村庄建设发展的参与者。
“现在打开手机,村里的大小事务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一方面可以一起给村里提建议,另一方面也可以监督村务的实施情况。”李水林是土生土长的群围人。在他看来,这些年村里最重要的变化,还是村民的“话语权”大了,“主人翁”意识强了。
“让群众理有处说、怨有处诉、难事有处反映、问题有处解决”是群围村的智治理念。如今,系统内不仅包括村民有话说、垃圾分类、视频巡查、一键式信息发送反馈、清廉在线五大事项,还将村级财务、集体资产、农民建房、困难救助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九大事项纳入平台管理,形成了村录入、镇审核、手机公开、群众反馈一键受理的新模式。
共富未来 让乡村“共智富”
事实上,“千万工程”引领下的这20年来,群围村始终坚持“一群人、一同议、一起富”。
“村级土地怎么流转?”“村道路面坑洼破损谁来补?”“农村养老保险怎么买?”……今年初春,群围村委班子成员来到村民家中,用“群围夜话”这一载体面对面走到百姓中间,心交心走进群众的心里。以“群围夜话”为载体,干部与群众围炉共坐,听群众建议、议村庄发展,形成以“群众建议”开题,“村民代表大会共议”结题的群众议事模式。
在未来乡村建设中,针对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群围村集群策、聚群力,群众让出自家屋顶,全域推进,创建成为全市第一个全域“光伏村”,村集体经济因此每年增收110万元,安装光伏的农户每年每户还能享受 3000度电补贴。“共富路上需要统筹协作产生更大效益。”郑剑锋说。去年开始,群围村联合隔壁的三围村、民围村,围绕农村生活链服务需求,以生态化、产业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进行资源整合抱团发展。
目前,依托群围村的“智慧小脑”系统,三围村正在打造一个线上、线下双结合的蔬菜市场交易中心;民围村以智慧工业园区为载体,立足当地特色产业资源,打造智慧工业系统。三个村还将共同锚定一批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为共富产业主体,以价值链提升、利益链共享为建设重点,作为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构建起共富产业联合体。
对于这场“抱团共富”的新实践,种粮大户凌国胜很是期待:今后,“智慧小脑”将为农田的虫害预警、气象分析、灾情监测、五水共治、产业管理等提供数字服务,同时将数据协同上传数字化应用平台,推进实现全村“农田一图监管”,帮助农户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群围村,是萧山围垦奇迹的见证,村名取自“人民群众齐心围垦”之意。如今,村委班子围着群众共话乡村振兴,探索乡村善治,让“群围”有了全新的含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