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张洪涛
太康县转楼镇秉持“花小钱、办大事,建机制、管长远”的理念,立足实际,找难点、抓重点、通堵点、造亮点,探索实施了“一约五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闯出了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
打造新时代“村规民约”
(资料图片)
转楼镇聚焦人居环境整治任务,以调动全体群众参与为目标,从“软”“硬”两方面发力,把制度机制和村规民约结合起来,把新时代的要求与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加入到村规民约,有力、有效推动人居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在具体工作中,他们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进一步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提升群众的自信心和向心力。把先进人物事迹融入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进一步激发榜样的感召力、提升群众的荣誉感和凝聚力。把新时代的要求和美好前景融入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进一步激发群众的使命感和创造力。
建立人居环境整治“五项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转楼镇充分发挥村“两委”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把融合新时代“元素”的村规民约分条细化为乡村治理的有效“规矩”,通过“四议一签名一公开”的方式,在得到群众的认可后,在人居环境整治中通过版面或墙体彩绘的形式公示出去,产生实际约束力。让村民自觉、自愿、自律参与人居环境的整治和管护工作,形成全员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局面。
网格管理制。转楼镇着眼全覆盖,以“三无一眼净一规范”为标准,以规范化、精细化、效能化为目标,通过“三长一员”“七定五全”(村长、街长、胡同长、网格员,定区域、定街道、定胡同、定人员、定职责、定目标、定任务和全方位、全对象、全过程、全事项、全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把人居环境整治的责任网格化、任务具体化、目标数字化,按照定人定责全方位有序推进,有效解决“差异化推进,群众心里不平衡”问题,切实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整体提升。
门前三包制。针对人居环境治理容易保持难的特点,转楼镇探索实施了门前“三包模式”,给每户分包了“责任田”,一是包自家门口及院落周边无乱搭乱建、无乱贴乱画、无私拉乱扯、无乱堆乱放等行为;二是包自家门口及院落周边路面平整、卫生整洁,无垃圾杂物、无粪便污水、无污迹、无渣土、无蚊蝇孳生地;三是协助村委会管护好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及时清理门前花坛内的垃圾杂物,对有损村容村貌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劝说和举报。
邻里互助制。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成了乡村治理的主要对象,针对这一现象,转楼镇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引导群众树牢互帮互助、荣辱与共的集体主义观念,在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建立“五户一组、十户一队”的帮扶机制,在乡村治理中重视亲情作用,“邻里互助”制度不仅加强了村民的感情交流,找回了曾经的乡情,更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获得感。
居民承诺制。转楼镇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优势,按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村规民约为根本,把新时代的文明新风、治理要求、美好愿景融合成群众认可的理念,由村“两委”组织群众签订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承诺书,有效促进全体村民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切实形成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全员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局面。
常态评比制。为切实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实效,让群众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进一步提升荣誉感、获得感,转楼镇分镇、村两个层级对人居环境整治进行常态化评比。镇级评比依托微信工作群实行“日督查、周通报、月排名”,对发现的脏乱差典型问题,每天在镇村干部工作群进行通报,每周通报交办问题整改情况,以台账式督查“回头看”,以具体问题排查整改,带动全域整治,并将集中整治成效与村干部待遇挂钩,奖优罚劣,切实调动一线干部积极性。村级实行每半月对农户进行一次评比,采取红、黄、黑激励机制,当月通报、半年小结、年底表彰,让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成为新风尚。
截至目前,转楼镇依托“一约五制”新模式,全镇群众自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6.2万人次,出动大型机械一千九百多台次,清理各类垃圾一千五百多吨、残垣断壁221处、旱厕103处、广告牌69个,“一宅变四园”233处,修复路肩82公里,整修路面7.4万平方米,修建绿化带5.2万平米,粉刷墙体12.5万平方米,打造乡村文化长廊6.6千米。“一约五制”不仅促进了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更让全镇的精神面貌、人文风貌焕然一新。②1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