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萧山日报讯 文化遗产是全民的遗产,遗产日也是全民的节日。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目前,萧山区拥有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134处市级文物保护点。这组数字蕴藏着不可再生的城市历史信息和宝贵的文化资源,承载着萧山的历史文脉与城市记忆。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全面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进一步激活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近期,省政府办公厅刊发了萧山区保护利用历史建筑的信息,省政府领导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各地借鉴推广。
乡村博物馆
为共富注入力量
萧山是浙江省“千万工程”的发源地,乡村博物馆作为展示萧山区美丽乡村建设成就、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的媒介窗口,正不断提升着乡村的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今年,“乡村博物馆”作为“浙文惠享”的重要内容被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昨日(8日),位于衙前镇的浙东运河衙前展示馆正式开馆。作为入选第二批59家杭州市乡村(社区)博物馆之一,这是萧山区继浙东运河萧山展示馆后,浙东运河畔又一处亮眼的人文景观。该展示馆总面积约350平方米,共设有5个篇章,系统介绍浙东运河衙前段的整体形象、发展变迁、功能价值、特色文化及对衙前产生的深远影响,生动再现了浙东运河衙前段的千年底蕴与传承发展。
活动现场,浙东运河衙前展示馆、保密教育展陈馆、衙前农小旧址纪念馆、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等9家乡村博物馆获授牌。到目前为止,萧山区已创建省级和市级乡村博物馆22家,数量居杭州市各县(市、区)第一。
建设乡村博物馆是为了留住乡村文化之根,让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并在发展中浸润人心、绽放新光彩。如何避免乡村博物馆轰轰烈烈地建,热热闹闹地开,冷冷清清地守,无声无息地关?区文旅局在摸索过程中,给出的答案是:活化运营模式,破解长效维保难题。引进文旅企业、社会组织、文化名人等主体负责缮后运营。针对乡村博物馆多数开办在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内的实际,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乡村博物馆运营补助。如楼塔镇相关场馆已入驻慈孝堂、禾伙人等运营团队5支,12处场馆年接待参观人员超40万人次,为6个村村集体增收50万—200万元。其次,通过开展校地合作模式,挖掘乡村博物馆历史底蕴。根据萧山历史名人故居众多的实际,在保护修缮的基础上,与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合作,挖掘萧山人文精神,打造精品乡村博物馆。2019年以来,通过校地合作开办杨之华故居纪念馆、衙前农村小学校纪念馆、蔡东藩故居纪念馆等场馆11个。在场馆建设的同时,还要靠长效且高质量的运营机制。为此,区文旅局还出台了《萧山区乡村博物馆综合考核办法(试行)》,对萧山区范围内的省市级乡村博物馆进行综合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予以相应补助。此外,区文旅局还设计了5条“乡村博物馆旅游线路”,文旅产业结合开展研学体验,为乡村博物馆赋予N种可能。
“乡村博物馆源于乡村,长于乡村,既承载着在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使命,又肩负着乡村振兴的职能。”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乡村博物馆建设,希望可以打造融合乡土文化展陈、文创产品展售、风物特产供应、拓展教育等于一体的多元文化枢纽,让文化反哺乡村建设,走出一条以文润富、以文促富、以文化富、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123下一页全文阅读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