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廊道经济”探路新时代

2023-01-24 07:58:04

杭州正通过“大走廊”强壮经济“筋骨”。

从杭州日报社出发走中河高架、时代高架,约20分钟在万达路出口下,这里是“萧滨一体化”前沿阵地,也是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以下简称“特别合作园”)湘湖未来产业社区板块,浓浓的高新气质扑面而来,从空间形态、经济业态看,这里已很难区分两区的“地理界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萧山人很自豪地将这一“气质”转变称为“气质一体化”。一般来说,“气质”用来评价人,很少评价经济。但特别合作园“气质一体化”的背后,何尝不是产业现代化的变革,从县域经济加速迈向都市经济,为杭州制造业“再创辉煌”寻找更多出路。

1+1=1的“气质一体化”源自1+1>2的“平台经济”改革。2022年3月3日,萧山滨江两大经济强区强强联合,以“体制不变机制变”的模式,在湘湖未来产业社区等三个区块先行先试,设立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通过产业链条共构、科创资源共用、城市品质共赢、利益分配共享、工作机制共推,两区正在形成区域分工协作、要素互联互通的产业发展共同体,闯出一条跨区域产业共富的新路子来。”特别合作园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

近一年时间里,在省市大力支持下,特别合作园一跃驶入“快车道”,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150亿元,特别是两个投资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给这座“无界之城”投下了重磅信任票。而试图改变杭州经济版图的是,两区共同启动“中国视谷”创建,发布中国视谷建设蓝图,纳入部省共建新一轮合作协议。

前不久召开的萧山院士专家座谈会上,西湖大学讲席教授、副校长许田说:“未来的发展靠科技创新,但怎样把高科技人才的能量激发出来,这背后实际上是一道效率题。从高科技人才的互动到区域间的联动,其中的关系既竞争又互动,这样就活了。”

显然,特别合作园的探路,正是这种“互动”,用来破解产业跨区域合作带来的资源要素流动难题。“高新区人才到合作园创业,可参考原政策扶持力度执行,两区政策资源实现互通共认。”管理办负责人举例道。此前,高新区(滨江)103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统筹调配到萧山区,首次实现两区用地指标共享。

新一年,从组建30亿元规模的视谷基金,全域共建“中国视谷”,到推动钱塘江沿江景观带建设,打通湘湖白马湖区域生态核心,两区“互动”将更加频繁。

沿着时代高架,两区“互动”正向纵深推进。在时代高架南端戴村镇,吉利新能源汽车电子产业园项目已完成桩基施工,项目负责人介绍说:“春节后将全面建设,力争2023年底完成基建工程。”不久的将来,这将直接推动智能硬件产业链集群创新协作生态圈进一步扩大。

从湘湖未来产业社区到吉利项目短短的15公里,是时代高架的10分钟车程,更是杭州钱塘江南岸又一“廊道经济”的新生,更多高能级创新资源、高端创新人才等,将沿着“大走廊”在萧滨两区间不断流动与互动。

新年伊始,萧山滨江两区又以“平台经济”改革再起笔,双双为这条“大走廊”赋能。高新区(滨江)提出,将主动抢抓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机遇,进一步向白马湖、回龙庵山区域集聚高端创新平台。萧山也首次提出“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萧滨合作区”概念,这不仅仅是让湘湖多了一个“点”,更是从小平台向大平台的跨越,两区合力打造“中国视谷”,加快建设时代智造走廊,形成视觉智能产业生态圈。

关注萧山南部发展的人士表示,这使得这一经济“洼地”区域发展的“时”与“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多人开始拭目以待“时代智造走廊”的聚合效应。某种程度上来说,“廊道式”的空间格局和发展模式,将文化、生态、产业、城市、乡村等有机串联,也将打通该地区深厚的文化资源、良好的生态资源的转化通道,南部生态共富先行区建设也有了“城市化”与“高新化”的新解法。

不过,这一全新的“廊道经济”才刚刚开始,它的未来有诸多挑战。比如如何推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实现创新、产业、生活无缝衔接,做到既有“从0到1”的原始创新,更有“从1到100”的市场运用,让创新力真正成为生产力,等等。“这就像是鲸鱼在大海里跃身击浪,看似动作简单,却是高难度的,需要强健的体魄支撑。打造高能级战略平台亦是如此,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破题。”

标签:

关闭
最新热文